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19年第3期
编号:171763
痛风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5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第3期
肝肾,1痛风的中医证候溯源,2痛风的中医证候雏形,3痛风的中医证候深入,4痛风的中医证候完善,5结语
     刘秋萍 吕惠卿 何志兴 李海昌 温成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痛风是由遗传性和(或)获得性原因导致尿酸排泄障碍和(或)嘌呤代谢紊乱的异质性疾病。不同人群的痛风患病率为2.65%~47.2%,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痛风病程漫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中医药对痛风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规范的辨证论治标准,可以有效降低痛风的患病率、复发率。目前对痛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验总结与疗效评价方面,而有关痛风的中医证候缺乏规律性探讨。因此,笔者通过挖掘研究中医典籍,对痛风的证候演变规律进行梳理、归纳分析,以助于痛风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以期为痛风的临床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新的思路。

    1 痛风的中医证候溯源

    根据痛风的证候特点,与中医典籍中“痹证”“历节”等描述相类似,均可作为痛风中医证候的研究证据。《黄帝内经》中以证候特征命名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周痹、众痹等,对其证候的描述较为详细[2]。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从痹证的诱因即风、寒、湿六淫之邪分别来阐释三种痹证的证候特点。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中记载曰:“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同样认为痛风是由属于六淫之邪的风邪诱导所致。

    此阶段的古代医家认为痛风是由风、寒、湿、热、毒邪等滞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不去而发生,为中医初识痛风证候的起始阶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