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20年第4期
编号:165042
隔二隔三之治溯源及应用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24年4月30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第4期
癃闭,猪苓,五脏,1理论溯源,2应用举隅,3临床医案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隔二隔三之治”最早见于《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1],用于注解著名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一句。其注文述:“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总结注文提到的具体治法可知,脏病治其脏乃正治法(文中之治肝法),治所生之脏属隔二之治(文中之治心法),治所克之脏属隔三之治(文中之治脾法)。不难看出,隔二隔三之治即是由“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具体治疗总结而来的治法规律,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而确定的,体现了中医先进的“治未病”理念,因而理解与运用隔二隔三之治在临床上具有切实的意义。

    1 理论溯源

    《医宗金鉴》注文“此亢则害,承乃制”提示隔二隔三之治的理论源头就在《内经》之中。《素问·六微旨大论》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2]此句原意论述天之六气承制而生化,若六气无所承制,亢而为害,则天道败乱而化生大病。然《素问·举痛论》有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故此段论述还可用于理解人身五脏五行的生理状态及疾病的发生:在人身五脏之中、五行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故生理状态下心火为亢必有肾水制之,肾水为亢必有脾土制之,若无承制而为亢害则五行败乱,平衡打破而化生疾病。此“亢则害,承乃制”的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及其体现出的平衡与健康的关系,笔者认为即是隔二隔三之治针对某脏病提出多脏共治整体思想的理念源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