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20年第8期
编号:164834
中医“病因相对性”原理的内涵与科学性解读
http://www.100md.com 2024年4月30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第8期
内因,素问,1中医“病因相对性”原理的内涵,2病因相对性的科学性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曾有相关资料显示,王大鹏[1]最早归纳提出了中医“病因相对性”这一原理。十年后的一九九六年,这一原理被写入了《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医病因中的不少内容在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2]。此后,这一提法便销声匿迹,直至眼下也是如此。其实,中医“病因相对性”原理作为中医病因学独特方法论“辨证求因”的衍生物,对于体现“辨证求因”的独特性与优势,对于描述中西医学病因认识方法的本质区别及其优劣长短,乃至对于临床诊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鉴于此,本文尝试就该原理的内涵与科学性,结合当代有关研究成果作一解读,以冀丰富该原理的内涵并深化对该原理的本质及其价值的认识。

    1 中医“病因相对性”原理的内涵

    关于中医“病因相对性”原理的内涵,所有文献都只论“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这显然没有囊括其内涵的全部。

    1.1 病因与非病因:中医学一般将病因归纳为六淫、戾气等外感病因与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失度等内伤病因两大类。上述因素除戾气之外,在正常情况下却都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与健康的必要条件。六气是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包括人类赖以生、长、化、收、藏的必要条件。“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日用饮食则为民之“天”。“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七情又乃“人之常性”(《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劳逸适度,动静有节,作息有常,既可促进气血运行,又可有效恢复体力。可见,六淫、戾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失度言其“变”,而六气、饮食、七情、劳逸则言其“常”,着眼于这些因素本身,则“变”为病因,“常”则为非病因,从而体现出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它是病因与非病因相对性的内容之一,但却又不是主要的内容。

    着眼于上述因素本身,以“变”为病因,以“常”为非病因,随之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有二:一是“常”“变”的“度”很难把握,正如王大鹏[1]所说:“如以气候正常、反常为区分标准,那么试以温度言,寒气与寒邪、热气与热邪以多少度为区分界限?试以风级言,超几级风可称风邪?”二是某些个体处其“变”而不病,对这些个体而言,“变”又为非病因;而另一些个体处其“常”也难免于病,对这些个体而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6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