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20年第9期
编号:164781
两汉时期乌头与附子的认识及使用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月10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第9期
1两汉时期乌头的认识及使用,2两汉时期附子的认识及使用,3结语
     王 艳李 伟孙宁宁李 明

    1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乌头,现称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的加工品;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子根的加工品,二者皆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人对乌头与附子的认识及使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两汉时期出土医学简牍的增多,古人对乌头与附子的早期认识与使用越加清晰与明朗。因此本文基于现存文献,梳理两汉时期乌头与附子的认识和使用,偏颇及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1 两汉时期乌头的认识及使用

    1.1 名称众多,主治广泛:乌头是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药物之一,乌头适应性较强,对于气候条件要求不严,我国除海南岛外,台湾及大陆各省区均有分布,由于其分布广且变异较大,由西向东形成了毛叶乌头、黄山乌头、深裂乌头、展毛乌头四个变种[1]。因此各地区存在不同的称谓。《神农本草经》云“乌头……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荝,乌喙也……郭璞云: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2]。随着秦汉时期出土文献的增多,乌头的早期称谓及使用越加清晰。现存两汉时期文献中乌头多被称为“堇”“乌豙”“荝”“乌喙”等。作为药物广泛使用可见于《五十二病方》,本书成书于秦末汉初,系统总结了秦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乌头在文中称为“乌豙”与“堇”。其中用堇者有4方,多用于治疗虫蛇犬等动物咬伤,用乌豙者9方,多用于治疗“诸伤、腥臊、痔、疽、疥、痈、瘙”[3]等病症,以伤科及疡科病症为多,与后世本草记载之功效颇多不同。如第十二治方:“伤者,以续断根一把,独活长支者二廷,黄芩二廷,甘草□廷,秋乌豙二颗。”[4]书中“乌豙”之计量单味为“颗”,与后世“枚”不同,且未见明确炮制方法,以生品入药为多。此时期医者在认识药物时,没有阴阳及五行理论的解释,亦没有四气五味等药性理论,只有临床经验的总结,尚处在药物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老官山医简是2013年于四川省成都市出土的汉代涉医简书,同一墓葬共出土9部医书,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多个学科。其中,《六十病方》为方剂学专著,其内容并非某个医生治疗经验的总结,而是博采众方而成[5]。本书抄写于西汉初年,所载内容为战国至秦代的方剂学成就。据目前已释读的内容不完全统计,文中出现乌喙5次,则(荝)18次[6]。由于本书发掘与整理内容未正式公开发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2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