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21年第1期
编号:164606
经筋病针刺角度与疗效关系的理论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27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第1期
刺法,合谷,1古代文献梳理,2现代研究,3讨论,4现状与展望
     章海娟 涂明琦 周舒宁 孙 晶 方剑乔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针刺角度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部分疾病,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对疾病的疗效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经筋病的治疗中尤以为重。经筋病,是有别于经脉病的另一大类疾病范畴,但尚无明确定义。目前较为公认的是:在中医“皮脉肉筋骨”层次上,经筋病包含了肌腱、韧带、筋膜等损伤为主的“筋”病和肌肉损伤为主的“肉”病[1],即病位主要在筋肉系统,临床症状常见疼痛和运动障碍[2],如膝骨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中风后痉挛状态、坐骨神经痛、扭挫伤、背部筋膜炎等运动神经系统疾患。笔者在临床发现,在经筋病的针刺治疗中,斜刺或平刺相较于直刺更具有临床疗效优势。

    1 古代文献梳理

    将针刺角度与经筋病疗效进行关联的论述,可溯源至《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著有“五针”“九针”“十二针”等共26种刺法。以针刺层次“皮、脉、筋、肉、骨”归类,治疗经筋病(筋、肉层)的刺法有五刺中的关刺(刺筋)和合谷刺(刺肉),九刺中的分刺(刺肉),十二刺中的浮刺(刺肉)和恢刺(刺筋)[3];以针刺数量分类,其中的傍刺、齐刺、扬刺均适合经筋病治疗。有学者将这些适用于经筋病治疗的刺法称为“经筋刺法”。

    《灵枢·官针》对于经筋刺法的针刺角度均有详细描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