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21年第2期
编号:164558
浅谈针刺“气至病所”与“针至病所”*
http://www.100md.com 2021年3月27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第2期
针感,病位,经脉,1“气至病所”注重针刺得气感应的传导方向与强弱,2“针至病所”强调病灶部位取穴及针尖朝向与位置,3“气至病所”与“针至病所”的应用要点,4小结
     刘宏霞 甘 霖 林咸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历代针灸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疗效,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提出了针刺得气及“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同时又有《灵枢·官针》中阐述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以及当代涌现的许多新针灸疗法如浮针、小针刀、钩针、银质针等,特别是在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中强调了“针至病所”的重要性。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有关“气至病所”与“针至病所”文献并结合当今针灸临床病种特点,对“气至病所”与“针至病所”理论并结合临床之所得进行初步探讨。

    1“气至病所”注重针刺得气感应的传导方向与强弱

    “气至病所”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补泻手法,使针感沿着病灶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到达病变部位。《针灸学辞典》将针刺过程中“气至病所”的现象解释为“针刺感应趋向病痛局部”[1]。《针刺手法一百种》中则提出“气至病所”是针感循经上下传导,甚至到达病位处,为一种较强的针感[2]。《素问·宝命全形论》将针刺感觉的快传导现象比喻为像鸟飞那样迅速,“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结合临床实践,笔者发现针感的传导方向、强弱与“气至病所”的最终疗效密切相关。

    针感沿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称为循经感传,常分为显性和隐性感传两种形式,显性感传气至病所是气至的最佳表现,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结果亦证实了这一点,如有学者[3]研究针刺内关穴后心功能和心电图的变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5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