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争议解读与逻辑整理*
王冰,1重要概念,2理论框架,3效法天地与时间医学,4小结
蔡嘉缘 杨 炀 沈悦倩 林志豪 施侠威 韩诗筠 高祥福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3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4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5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凝结着古人对于时令与万物节律的相关性及相应养生方法的思考。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发。本文溯源此条文及后世医家的阐述,以阴阳性质和关系为纲,重新解读其内涵,并梳理各观点之间的逻辑和相关性。
1 重要概念
1.1 养:“养”主要有三种解释:以制为养、以补为养、以调为养。以制为养,即强调对立制约观念在调养中的重要性。王冰:“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春夏食寒凉能制约盛阳,秋冬常服温热能制约盛阴。以补为养,即“补其不足”,意为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以调为养,即着眼于平人养生。如有学者提出:本条适用于平人养生,而非病已成时[1]。以调作养之意比较切合实际。即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1.2 春夏秋冬:大部分医家认为,春夏秋冬即字面之意。然而,亦有医家认为,此处为互文,即指一年四季。这与“阴阳互根”的观点相契合,从整体指导养生。另有医家提出可以从年节律延伸至月、日节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