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丹溪之“六郁”学说与中焦*
运化,1六郁学说的基本内容,2郁皆在中焦,中焦常致郁,3中焦(脾胃)调和则六郁解,4总结
潘 波 夏 丽# 房晓媛 王未寒 吴 越1 金华市中医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2 浙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5
朱丹溪,名震亨,居婺州义乌(今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所著《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推进了中医学进一步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初创理、法、方、药之雏形[1]。《丹溪心法》中论郁云:“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金匮钩玄·六郁》解释郁的病位“凡郁皆在中焦”,由此可见中焦常致六郁,凡郁皆在中焦。
1 六郁学说的基本内容
金元时期,朱丹溪基于《内经》“木、火、土、金、水”五郁的基础上,意识到其明显的机械唯物论思想,考虑到外感风寒湿邪、七情六淫等内外致病因素,再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理论到实际的临床探索,创立了“气、血、湿、热、痰、食”六郁学说。其私淑弟子虞抟补充曰:“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者也。”诸郁相因为病,密切关联。
2 郁皆在中焦,中焦常致郁
《金匮钩玄》提出“六郁皆在中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