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阴伏寒”理论探讨儿童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的诊治特点
伏邪,麻黄,1伏邪是疾病发作的重要内因,2少阴伏寒是儿童扁桃体化脓的关键因素,3少阴病是儿童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常见证型,4温阳祛寒是贯穿疾病三期的根本治法,5典型病例
任玉乐 刘小云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6
反复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以持续高热、咽痛或咽部不适,扁桃体局部黄白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反复发作可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患儿食欲下降,甚则继发肾炎等病,严重影响患儿健康。中医治疗本病多从清热解毒、健脾补肺、调和营卫等角度出发,效果不尽如人意。临证中发现部分患儿属于少阴虚寒体质,从少阴伏寒论治多获佳效,现探讨如下。
1 伏邪是疾病发作的重要内因
感受外邪后没有当即发病或发病后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但因正气不足邪气未根除,反而藏伏体内,一旦外邪侵袭辄发疾病,这种潜藏于体内之邪气即称为“伏邪”“伏气”。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叶天士为完善“伏邪”理论作出了较大贡献,其撰写的《三时伏气外感篇》系统论述了不同季节因伏气所致各种疾病的诊治方法[1]。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2],此书对外感伏邪论之甚详。
《黄帝内经》云伏邪部位多在“血脉之中”“分肉之间”(《灵枢·贼风》),王叔和认为“寒毒藏于肌肤”,巢元方认为“寒毒藏于肌骨”,柳宝诒结合六经辨证提出“邪伏少阴”论,他认为“寒邪之内伏者,必因肾气之虚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阴”。雷少逸根据体质的虚实不同来认识邪伏部位,颇有见地,他认为“其藏肌肤者,都是冬令劳苦动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阴者,都是肾脏内亏之辈,此即古人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3]。这种以机体何处最虚、邪就伏于何处的见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