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才辨治脾瘅验案二则赏析*
王师,服法,竹茹,1脾瘅溯源,2辨证论治,3验案
虞尧青 王邦才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10
王邦才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宁波市首批名中医,宁波市领军人才,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四十余载,善汇众医之长,突破创新,对有关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见解独到。笔者得幸师从之,教学相长,略悟一二,现摘王师辨治脾瘅具有代表性的验案二则,以飨同道。
1 脾瘅溯源
脾瘅,多由于过食肥甘味美之品,以口中甘甜为主症,可进行性发展成为消渴病的一类疾病[1]。脾瘅一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其书有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后有王冰注之瘅谓热也,脾热则四脏同禀乃五气上溢,生因脾热,故得名脾瘅。
2 辨证论治
脾瘅好发于贪食膏粱厚味之人,多因其饮食不节,是消渴病的前一阶段,其形成及病理特点与现代医学中的代谢综合征颇为相似,王师除秉持此观点之外,还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度、五志过极亦是其病因所在。
王师在总结诸家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脾瘅辨治上当分虚实,湿、热、痰、瘀皆可为害。实者多为邪热壅积脾胃、痰浊内生、湿热中阻,好发于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人群,治疗上以清热化痰除湿为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