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微阴弦”治疗胸痹体会
心脉,薤白,1病名溯源,2把握“阳微阴弦”之病机,3论治不离“阳微阴弦”之纲要,4验案举隅
朱微珍 何迎春1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2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并伴随乏力、气短表现的一种临床疾病,其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相似[1]。“阳微阴弦”理论由张仲景提出,并成为历代医家公认的“胸痹”病机[2]。何迎春为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继承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对治疗胸痹心痛病颇有经验,主张从仲景“阳微阴弦”理论入手。现将何师辨治胸痹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名溯源
“胸痹”一词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明确阐述,《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从临床表现来看,与现代医学肺心病相似。《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专篇论述“胸痹”“心痛”,丰富了这一病名的内涵,如“夫脉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3],指出了本病的病机所在。
2 把握“阳微阴弦”之病机
何师认为“阳微阴弦”为本病病机所在,胸痹之本在于“阳微”,心之所以能聚邪而生病,源于心气不足,心肺机能下降,致血脉阻滞,前胸部猝然而痛。胸痹之标在于“阴弦”,即下焦阴寒气盛,阴寒邪气上乘阳位[4],标实者,则多含气滞、寒凝、痰饮、瘀血诸种,可因情志、疲劳、食滞、外感等因素而诱发,其标实则责之于肝、脾、肾多脏。胸痹病位在心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