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痧证医案探讨中医对危重症的防治思路*
急症,1案例评析,2中医对危重症的防治思路
孙舒雯 江凌圳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痧”为中医特有的病症名,痧的早期记载有沙、砂、痧等形式,南宋叶大廉《叶氏录验方》首次记载了“沙病”名称。“痧”在历代文献中内涵不一,因此在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和辨证论治上也有不同[1]。本文研究的“痧证”主要是指感受时令秽浊不正之气,而急见身体寒热,头晕,头痛,脘腹胀闷,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四肢挛急,甚则昏厥,唇甲青紫,或于肘窝、腘窝、颈前两旁常见青紫痧筋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内科急症,多见于夏暑季节,具有症情复杂、传变迅速、病势危重的特点。有鉴于此,笔者列举治疗痧证的特色医案数则并予以评析,继以探讨中医对危重症的防治思路。
1 案例评析
1.1 案例1:曾治长邑县令曹秉让来郡,患遍身肿胀,势在危急,吴友迫视。见其手足俱肿,将逮胸腹,诊之脉微如丝,视腿湾十指,青筋交现。命刺之出紫黑毒血,乃命冷服宝花散及桃仁红花汤,肿痛消而回县。(《齐氏医案》)
评析:此案治疗先以针刺放血之法急救,后服行气活血,解表散风之剂,其关键在于急刺出血,血出则闭可立通、获效迅速,颇有特色。
1.2 案例2:曾治长邑明经邓庚兄来寓谒见,发晕昏迷。余即诊之,两寸芤而散,余脉如常,重按歇指。此暑热秽气触犯心君。先与宝花散、薄荷汤,继与藿香汤冷服,觉醒扶起,速刺腿湾三针,用沉香阿魏丸、薄荷汤微冷饮之。稍愈,用四物汤调理而痊。(《齐氏医案》)
评析:此类气血逆乱致发晕昏迷等急症,应先开闭通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