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3年第2期
编号:1061953
童年中晚期孤独感的发展轨迹:一项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31日 心理学报 2013年第2期
斜率,同伴,个体,1问题提出,1儿童孤独感的发展,2孤独感发展的性别差异,3同伴接纳与孤独感发展,2方法,1被试与程序,2工具,3程序,4数据分析策略,3结果,1描述性统计结果,2孤独感的变化趋势:无条件模
     刘俊升周 颖2李 丹

    (1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上海 200234) (2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 上海 201204)

    1 问题提出

    孤独感是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 通常伴随着悲伤和空虚等消极情绪反应(Asher & Paquette, 2003)。已有研究表明, 孤独感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当中(Rotenberg,1999)。不仅如此, 个体很早就可以体验到孤独感,而且学龄前儿童就已经可以用言语准确的命名这一感受(Coplan, Closson, & Arbeau, 2007; Vellymalay,2010)。孤独感给儿童带来的是一系列负性的情绪体验, 稳定的孤独感模式甚至会严重威胁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机能的正常发展(Mercer & DeRosier,2008; Schinka, van Dulmen, Bossarte, & Swahn,2012)。因此有关儿童孤独感的研究自 20世纪 80年代起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 有关孤独感的理论研究更多关注孤独感的形成机制, 如社交需要理论(Social Needs Theory)、认知加工理论等, 专门刻画孤独感发展的理论相对比较薄弱。而从实证研究的情况来看, 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不同年龄阶段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作用机制(如 Nangle, Erdley, Newman,Mason, & Carpenter, 2003; 赵冬梅, 周宗奎, 2006)。对于孤独感本身在儿童时期的发展变化, 有研究者采用横断研究设计进行过考察(如Lau, Chan, & Lau,1999)。这类研究虽然提供了关于孤独感发展的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却难以揭示个体发展的真实情况。也有研究者对儿童孤独感的发展进行过追踪(如 Kochenderfer-Ladd & Wardrop, 2001; 周宗奎,赵冬梅, 孙晓军, 定险峰, 2006), 但仅测量了两个时间点, 这虽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孤独感的稳定性,却无法帮助我们准确地描绘和检验孤独感的发展趋势。目前来看,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 在较长时期内反复测查个体孤独感发展水平以探查孤独感发展趋势的研究, 更多是集中在青少年时期(如Roekel, Scholte, Verhagen, Goossens, & Engels,2010;Vanhalst, Goossens, Luyckx, Scholte, & Engels,in press)和成年晚期(如 Cacioppo, Hawkley, &Thisted, 2010; Dykstra, Tilburg, & Gierveld, 2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2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