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3年第2期
编号:1061959
幼儿面孔加工异族效应的眼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31日 心理学报 2013年第2期
年龄组,种族,1前言,2研究方法,1被试,2实验材料,3实验过程,3结果,1行为结果,2眼动数据结果,4讨论,2中外面孔各兴趣区的注视时间比例和注视点个数比例的差异及其年龄发展,3未来研究方向,5结论
     ,2,3

    (1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金华 321004) (2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系, 多伦多 M5R 2X2, 加拿大)(3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杭州 310012)

    1 前言

    在社会交际中, 识别他人并快速有效地提取出与交流相关的脸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人脸加工尤其是人们加工本族和异族面孔的异同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Hugenberg,Young, Bernstein, & Sacco, 2010; Sporer, 2001)。相关研究不仅能使我们理解面孔加工是否具有普遍性, 也有助于阐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如经验在塑造视觉加工中的作用和种族偏见、刻板印象的起源和建立(Hugenberg et al., 2010;Kinzler, Shutts, DeJesus, & Spelke, 2009; Shutts &Kinzler, 2007; Sporer, 2001)。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人们再认本族面孔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异族面孔, 这种现象被称为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ORE) (Meissner & Brigham,2001)。异族效应是非常普遍的, 存在于不同的种族(Meissner & Brigham, 2001)和不同年龄的群体中,如儿童(Goodman et al., 2007; Sangrigoli & De Schonen, 2004), 甚至婴儿中(Lee, Anzures, Quinn,Pascalis, & Slater, 2011)。近几年来, 研究者使用事件相关电位和核磁共振来研究异族效应的神经机制。如当人们看正立的本族面孔时, 相对于异族面孔, 脑后部的 N170波峰更低, 暗示着异族效应可能在 170 ms时就已经开始产生(Caharel et al.,2011)。Golby, Gabrieli, Chiao 和 Eberhardt (2001)使用 fMRI发现双侧中间的梭状区(bilateral middle fusiform areas)在看本族面孔时激活程度更大, 并且左侧梭状区的激活程度与本族面孔再认优势呈正相关。

    虽然已有许多行为数据来阐明异族效应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过程, 也有不少的神经成像研究来阐明异族效应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 但是从视觉加工角度探讨异族效应的研究还不多。一些研究者发现不管是看本族面孔还是看异族面孔, 东方被试和西方被试都采用了一致的视觉策略(visual strategies):西方被试都集中看面孔的眼睛和嘴巴部位, 而东方被试集中看面孔的鼻子部位(Blais, Jack,Scheepers, Fiset, & Caldara, 2008; Kelly, Miellet, &Caldara, 201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44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