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框架及利他人格对社会折扣的影响*
程度,损失,1引言,1社会折扣,2社会折扣的实验范式,3任务框架对社会折扣的可能影响,2预实验1:不同关系对象的社会距离,1实验目的,2实验方法,2.1被试,2.2实验材料,3实验结果,3预实验2:情境式选择滴定程序的有效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 310028)1 引言
1.1 社会折扣
人们在做跨期决策或风险决策时,通常会把延迟事件的价值转换为当前价值,把不确定事件的价值转换为确定价值。由于转换后的价值量一般比转换前小,因而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折扣(discounting)(Rachlin,2006)。当前,行为决策对时间折扣(temporal discounting)和概率折扣(probability discounting)的研究层出不穷。时间折扣是指个体对延迟损益的现值评价随延迟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的现象(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概率折扣则是指个体对风险损益的定值评价随结果概率的减小而减小的现象(Green &Myerson,2004)。之所以存在时间折扣与概率折扣,是由于未来与现在之间存在时间距离,风险条件与确定条件之间存在概率距离。Trope和Liberman(2010)认为,社会距离与时间距离、概率距离一样,都属于心理距离。
在社会生活中,自我与他人之间存在不同的社会距离。那么,人们在评价他人损益结果的价值时,是否会将他人结果的价值转换为自身的价值呢?如果会转换,那么人们对他人结果的价值评价是否也会随着自我与他人间社会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呢?Simon(1995)曾经指出,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事件能够为自我带来一定效用,效用大小随社会距离的变化而变化。Jones和Rachlin(2006)首先通过实验研究了这种将他人结果折成自我结果的社会折扣现象(social discounting)。他们让被试在心中想象100个人,并将这100个人由1至100进行排序,1表示与自我关系最亲近的人,即社会距离最近的人;100表示刚认识的人,即社会距离最远的人。然后通过与时间折扣研究相同的选择滴定程序(choice titration procedure)让被试在一系列“要么自己获得X美元,要么他人获得75美元”的选择任务中做选择。选择序列中 X的值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逐渐变化。如果被试选择了“他人获得75美元”,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收益X美元。随着X逐渐增大,被试刚开始转而选择“自己获得 X 美元”时,选择拐点(crossover point)的 X值就代表个体愿意为“他人获得75美元”而放弃的自我收益的最大值。也就是说,在选择拐点处,“他人获得 75美元”与“自己获得X美元”给自我带来的效用是相等的。我们将拐点处的X值称为“他人获得75美元”的“自我等值”或“自我当量”(self-equivalence)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7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