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3年第12期
编号:1061920
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同学关系的调节效应*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3日 心理学报 2013年第12期
同伴,群体,1问题提出,1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2青少年自尊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3同学关系在自尊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作用,4研究目的和假设,2研究方法,1被试,2
     张国华 戴必兵 雷 雳

    (1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学系,温州 325035) (2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天津 300070)

    (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 (4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互联网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用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2013年1月份公布的调查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在所有网民中,10~19岁的年轻网民占24.0%,约为1.35亿,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CNNIC,2013)。这一特点在互联网普及程度较高的国家表现更为突出,如在美国约有94%的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就开始使用互联网(Willoughby,2008),在韩国这一比例甚至接近 100% (Kong &Lim,2012)。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青少年文化媒介(Kong &Lim,2012)。互联网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收集和传播信息以及休闲娱乐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网络色情、网络赌博和网络诈骗等不良网络行为(Kong &Lim,2012),以及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学习等现实心理与行为问题(张锦涛等,2011)。

    个体因无法控制互联网使用行为而苦恼并对其日常生活功能造成损害的现象,通常被称为“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Young,1999)。鉴于目前“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和临床诊断较为复杂,且暂无一致定论,因此国内学者更多使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这一术语,以强调对互联网的非理性或不当使用以及导致的消极后果(雷雳,杨洋,2007;徐夫真,张文新,2011;张锦涛等,2011)。

    青少年不仅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同时也是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但以往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大多关注在校大学生。因为在校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网络连接和 e-mail账号等网络资源(Yang&Tung,2007),更容易出现与互联网使用有关的问题,尤其是过度上网(Kandell,1998)。根据 Tsai和Lin (2004)的观点,心理不成熟的青少年更容易成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潜在危险群体。与其他的成瘾行为相比,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群体的年龄更小,12~18岁的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症状(Tsai &Lin,2004;Mossbarger,200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05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