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4年第3期
编号:1061900
大学生问题发现过程的眼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6日 心理学报 2014年第3期
潜藏,次数,1引言,2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2被试,3材料,4仪器,5程序,6兴趣区的划分,7眼动指标,3实验结果,1发现问题的数量与质量,2问题发现过程的眼动情况,2.1总注视时间,2.2平均注视时间,2.3注视次数,2.4回
     陈丽君 郑 雪

    (1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广州 510665) (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1 引言

    当个体觉察到现有的某一状态与预想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差距,但却不知如何消除这种差距时,他就有了问题(Hayes,1981)。问题发现是指在解决一个已清晰呈现问题之前经历的所有活动、过程与事件,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第一步(Csikszentmihalyi&Getzels,1970),其认知实质是为不理想的起始状态设置相对理想的目标状态的过程(陈丽君,郑雪,2009)。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加工活动,问题发现能力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Einstein&Infeld,1938)。

    许多学者都尝试对问题发现过程进行观测和分析,探索其特征与规律。但问题发现活动本身的复杂性、隐蔽性、潜伏性与开放性等特点(陈丽君,2012),给研究的深入带来了很大困难。已有研究大多考察了问题发现的影响因素(Lee&Cho,2007;Reiter-Palmon&Robinson,2009)、外部表现(韩琴,胡卫平,2005;肖浩宇,张庆林,史慧颖,2006;李明昆,洪振方,2011)、评价方法(Ramirez,2002;Norton-Meier,Hand,Hockenberry,&Wisw,2008)、相关关系(Colbert,Olson,&Clough,2007;Liu,Hu,Adey,Cheng,&Zhang,2013)及实践应用(Gautier&Solomon,2005;Hofstein,Navon,Kipnis,&Mamlok-Naaman,2005)等方面,考察问题发现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揭示问题发现认知机制与规律的研究较少。

    在问题发现研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测评和记录问题发现过程及其结果。已有研究对问题发现过程的记录,主要采用了外部行为观察(陈家富,1998;杨千慧,2002)、纸笔测验(Carson&Runco,1999;Chand&Runco,1993)、问卷调查(Subotnik,1988)、口头访谈(郑瑛珍,2000)或出声思维(Getzels&Csikszentmihalyi,1976;Patrick,1937)等方法,缺乏对问题发现信息加工过程更精确地记录和分析。由于上述方法是通过比较间接或主观的途径追踪问题发现过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往往受到质疑。如何提高观测与记录的有效性是深入探索问题发现过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采用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个体信息加工活动的测评方法和指标,将有助于更客观地认知问题发现过程的特点与规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3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