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4年第6期
编号:1061862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31日 心理学报 2014年第6期
通知书,主观,用人单位,1问题的提出,1引言,2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概念和结构,3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客观就业绩效的关系,4职业探索在可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5生源地在可就业能力和就业绩效关
     于海波 郑晓明 许春燕 晏常丽

    (1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100872)

    1 问题的提出

    1.1 引言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国外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对可就业能力进行研究, 近些年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如Fugate, Kinicki, & Ashforth, 2004)和实证研究(如Van Dam, 2004; Van der Heijde & Van der Heijden, 2006; Wittekind, Raeder, & Grote, 2010; De Cuyper, Raeder, Van der Heijden, & Wittekind, 2012);但国外更多是对在职人员的研究。相比而言, 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探讨此问题, 近10年有了迅速增长, 许多学者(如贾利军, 2007; 刘小平, 邓靖松, 2009; 宋国学, 2008; 谢晋宇, 宋国学, 2005)进行了实证研究, 而结果未达成一致。但是, 国内外关于可就业能力对就业的价值研究不够, 并存在不一致的观点。

    国内外对可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有两种视角:输入视角(input-based approach)和输出视角(outputbased approach) (De Cuyper et al., 2012)。这两种视角都把可就业能力看作是个体取得和维持就业可能性所需要的个人资源, 但二者的角度不同。输入视角更强调提高这种就业可能性的因素, 它被看作是个体提高就业和维持就业所具备的胜任特征(Van der Heijde & Van der Heijden, 2006)、个性特征(Fugate & Kinicki, 2008)和社会资本特征(Leana& Van Buren, 1999)。输出视角则更强调就业结果,它强调个体对自己取得和维持就业可能性的总体知觉(De Cuyper, Mauno, Kinnunen, & M?kikangas,2011a), 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取得和维持就业的自我评价。国外更多从输出视角(De Cuyper, Van der Heijden, & De Witte, 2011b)研究可就业能力, 虽然也有从胜任特征(Van der Heijde & Van der Heijden,2006)、个性特征(Fugate & Kinicki, 2008)、社会资本特征(Leana & Van Buren, 1999)三个输入视角分别进行的研究, 但少有这三方面的综合研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9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