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4年第11期
编号:1061829
图形面积判断任务下信息加工模式和信息呈现方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6日 心理学报 2014年第11期
被试者,直觉,1前言,2实验1图形面积比较任务下思维模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1方法,1.1被试,1.2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1.3实验程序,1.4效应强度测量,2结果与分析,3实验2面积比较判断任务下
     张全成 刘 阳

    (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 成都 610101)

    1 前言

    一些学者认为, 人类决策行为之所以违背偏好独立性原则, 根源主要有两点(Huber et al., 1982; Li,1996):一是人们不能确定其选择会出现什么结果,如风险性决策中, 人类计算能力的有限性使其无法准确计算各种概率组合。二是人们不能确定特定结果带来的效用, 于是便用其他决策机制来取代期望效用最大化规则, 如占优机制(Li, 1994, 2001)、最小后悔机制(Schley, 2005)、负面情绪规避机制(Kahneman &Tversky, 1979; Hedgcock, Rao, &Chen, 2009)等。作为一种确定性决策, 学者们主要用各种易得性启发式解释吸引效应, 这些解释可划分为两类:基于属性的(attribute based)效用权衡(trade-off)机制和基于备择项的(alternative based)价值判断机制。属性效用权衡机制认为属性可以相互补偿, 决策者首先确定各备择项每个属性的效用,然后按照某种属性边际替代率得出各备择项的整体价值, 进而做出决策。学者们一般使用该机制中的两类偏差解释吸引效应。一是属性感知偏差, 如基于值域-频率理论(range-frequency theory)的价值转移模型(value-shift), 认为诱引备择项改变了各备择项属性的极差和排序, 增加了目标备择项优势(Huber et al., 1982; Pettibone & Wedell, 2000); 而基于参考点转移的损失规避模型(lose aversion)则认为, 诱引备择项改变了决策者对各属性的得失感知。二是属性权衡偏差, 如权重改变模型(weigh-change)认为诱引备择项改变了属性间的边际替代率, 增加了目标备择项优势属性的权重(Mellers & Biagini, 1994)。基于备择项的价值判断机制关注备择项层面的比较, 认为选择偏好由备择项估值和决策规则共同作用(Hedgcock et al., 2009),这一决策机制对占优关系特别敏感(Wedell, 1991)。决策规则由决策情境诱发, 如当要求人们对其决策行为辩护(justification)时, 由于目标备择项对诱引备择项完全占优, 而成为人们选择的“正当理由”(Simonson, 1989; Hedgcock et al., 200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62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