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5年第2期
编号:1061808
“达”则兼济天下?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24年5月15日 心理学报 2015年第2期
控制组,同理,意愿,1前言,2研究1:学习成绩比较对助人倾向的影响,1研究方法,1.1被试,1.2实验设计与流程,1.3测量,2结果与讨论,2.1数据清理及控制变量,2.2假设检验,2.3讨论,3研究2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1 前言

    《孟子?尽心上》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似乎成了公众对成功者的期许,不少成功人士也以此作为自己的信条。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将580亿美元财产尽数捐献;世界第二大富豪沃伦·巴菲特捐出其所持财富的85%;华人首富李嘉诚至今捐助逾145亿港元,约占其资产的1/3。这些例子印证了社会经济地位上的“达”者确实能“兼济天下”。那么,除了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外,由社会比较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上的“达”是否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呢?

    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相比,“穷”与“达”更多时候是由于和他人比较而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李静,郭永玉,2010;Mentzakisa &Morob,2009)。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们正是通过这种社会比较来认识和评价自我,并产生“穷”与“达”的心理体验:与处境更好的人比较时(向上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穷”(心理劣势感);与处境更差的人比较时(向下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达”(心理优势感)。大量社会比较的文献表明,社会比较无处不在,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Festinger,1954)。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有关社会比较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所产生的个体内后果(intrapersonal consequences),如自我概念、自尊水平,或是随后的自我任务表现等,而极少关注其所带来的人际间后果(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如对他人的感知、对自我-他人关系的影响等(Corcoran,Crusius,&Mussweiler,2011;Exline &Lobel,1999)。然而,社会比较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人际色彩的概念和现象,其相关研究不应忽略该概念的人际属性,包括体现在前因、过程及后果等社会比较各方面的人际属性特点。本研究尝试从亲社会行为这一人际行为后果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证补充。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那些助人、慈善捐赠及自我牺牲,并且获得回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行为(Rosenhan,1978)。人类作为群居性和社会性生物,需要依赖人际合作和互助,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和应对变化。因此,亲社会行为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心理学领域一个经久不息的研究热点(参见综述 Penner,Dovidio,Piliavin,&Schroeder,2005)。

    回顾文献发现,只有些许零星文章探讨“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Klein(2003)发现,进行向下比较之后,人们更愿意帮助他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65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