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5年第4期
编号:1061779
暴力犯的疼痛共情更低:来自ERP的证据*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23日 心理学报 2015年第4期
波幅,1引言,2研究方法,1研究目的及假设,2被试,3研究材料,4研究设计,5研究程序,6ERP数据记录,7ERP数据分析,3研究结果,1问卷测量结果,2脑电成分分析,3问卷与脑电成分相关分析结果,4讨论
     高雪梅 翁 蕾 周 群 赵 偲 李 芳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重庆 400715)

    1 引言

    疼痛共情(empathy for pain)是共情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Danziger, Prkachin, & Willer, 2006; Meng et al.,2012), 也就是一种所谓的“感同身受”的状态。当个体看到或者想象他人遭受疼痛时, 自己也会觉得很难受, 并会对受痛个体产生同情、关心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疼痛共情可以帮助人们规避风险和危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等, 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疼痛共情成为了当前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疼痛共情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 其发生过程是怎么样的, 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大量实证研究采用图片范式、线索范式等, 发现疼痛者因素、观察者因素和二者间的关系都会对疼痛共情产生影响。疼痛共情的沟通模型(Communications Model)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该模型认为疼痛共情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疼痛者感受到疼痛;第二阶段, 疼痛者将自身的疼痛感加以编码, 并以言语、动作或面部表情的形式传达给观察者; 第三阶段, 观察者对疼痛信号进行编码, 进而了解他人的疼痛状况(Hadjistavropoulos & Craig, 2002)。

    从沟通模型可以看到, 在疼痛者正常编码和传达自身疼痛的基础上, 观察者自身的某些特点, 如情绪状态(Meng et al., 2012)、认知因素(Decety,Michalska, & Akitsuki, 2008; Jackson, Meltzoff, &Decety, 2005; Stinson & Ickes, 1992)、人格特征(Singer et al., 2004; Singer et al., 2006; Singer &Lamm, 2009)、性别(Han, Fan, & Mao, 2008)等, 都会对疼痛信号的编码产生影响, 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疼痛共情水平。此外, 研究者发现观察者的经验也是影响疼痛共情的重要因素之一。Decety, Yang和Cheng (2010)采用ERP技术探讨了从医经验对疼痛共情的影响, 结果发现无从医经验的被试在观看疼痛和非疼痛图片时引发的N110和P300成分的波幅差异显著, 有从医经验的被试则没有出现这一现象,说明后者的疼痛共情水平较低。那么对于有暴力犯罪经验的观察者而言, 他们与没有暴力经验的普通人群相比是否也会表现出更低的疼痛共情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21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