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激活的无意图性及其大脑神经活动特征*
靶子,波幅,1问题提出,2方法,1被试,2实验材料,3实验设计,4实验程序,5数据的记录与分析,3结果,1行为结果,2ERP结果,4讨论,5结论
杨亚平 王 沛 尹志慧 陈庆伟 冯夏影(1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心理学研究所, 宁波 315211) (2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 上海 200234)(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广州 510631)
1 问题提出
作为对社会群体属性的心理表征, 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 由于可用的时间和认知资源有限, 人们不可避免地激活和使用与当前知觉对象相关的刻板印象, 以帮助其完成诸如判断、形成他人印象等社会认知任务(e.g., Allport, 1954; Andersen, Klatzky, & Murray,1990; Hamilton & Sherman, 1994; Macrae, Milne, &Bodenhausen, 1994; Macrae & Bodenhausen, 2001)。作为一种信息表达形式, 刻板印象通常以休眠的状态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但在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时则被迅速激活以备使用(Stangor, 2009)。刻板印象激活(stereotype activation)是指知觉者通过相关线索在头脑中获得(accessibility)靶子所在群体的刻板印象(如特质构念, 行为特征等), 这一发生在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是刻板印象加工的关键环节——是社会分类(categorization)的必然结果, 也是刻板印象应用(stereotype application)的必要前提(Macrae &Bodenhausen, 2001; Kunda & Spencer, 2003;Sherman, Macrae & Bodenhausen, 2000; Krieglmeyer& Sherman, 2012), 考察和揭示其加工的特点与机制对于理解刻板印象的整个加工过程以及基于刻板印象激活的诸多社会认知现象(如印象形成、偏见和歧视、刻板印象威胁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刻板印象的激活到底是自动化的还是控制性的这一问题, 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以往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 刻板印象的激活是一种自动化加工:只要呈现某个群体成员的相关线索,与之关联的刻板印象就会自动地、不可避免地激活,这一传统假定已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e.g.,Banaji & Hardin, 1996; Bargh, 1999; Fiske, 1998; Chen& Bargh, 1997; Clow & Esses, 2007; Lepore &Brown, 1997)。然而,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刻板印象的激活是一种控制性加工, 会受到认知资源、加工目标、动机等因素的影响(e.g., Fein, Hoshino-Browne,Davies, & Spencer, 2003; Gilbert & Hixon,1991;Spencer, Fein, Wolfe, Fong, & Dunn, 1998; Macrae,Bodenhausen, Milne, Thorn, & Castelli, 1997; Sinclair& Kunda, 199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4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