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5年第5期
编号:1061773
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具身认知观*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11日 心理学报 2015年第5期
道家,身心,身体,1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身体观,1贯通身体与天地:宇宙本源之“气”,2先秦儒家:仁礼合一的身体,3先秦道家:与道合一的身体,4宋明理学:身体修养的工夫论,2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中的“心”与“知”,1“心”能知能思
     黎晓丹 叶浩生,2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2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

    具身心智(embodied mind)是当代认知科学的热门话题之一(Davis &Markman,2012;Krishna &Schwarz,2014;Spackman &Yanchar,2014)。具身心智的中心思想是:“心理过程受到身体,包括身体的形态、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影响” (Glenberg,2010)。传统上,身体在心理学中要么被视为一种心理过程的“载体”,或者是一种“生理机制”。心智或认知是可以离身的(disembodied)。心理学家极少考虑身体对心智的塑造作用。具身心智观针对离身认知的缺陷,倡导人类认知过程建立在身体及身体与情境互动的基础上。人类通过“体认”的方式了解世界。

    然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身心合一观一直处于核心的地位。中国古代思想历经几千年的沉淀,从春秋时期开始孕育,在各朝代均得到中国所特有的优良传承,从而形成一个以“气”为根基的庞大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人看来,“气”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物质。“气”自古便无准确的统一定义,但是其理论价值与人文教化作用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古代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极其重要的理论预设。当代的中医学理论依然保留着“气”的学说,同时使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探讨“气”的存在与实质(王九龙,2008)。“气”最初引申为天地之“气”、阴阳之“气”。“气”逐渐被深化与内化,既为天地万物之本,亦为人的身体之本。“气”也被引申为既可长寿,还可长心长德的血气(杨儒宾,1993)。中国古人的身体与环境之间以流动的“气”为介质、以修身为根本渠道而追求天人合一的本质统一。中国古人充分发挥身体的主体性,通过“体知”来认识人自身与世界。这种融合了人与宇宙的本体观起源于春秋前,此时儒、道两家思想也处于萌发期(梁启超,1901)。纵然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分别出现过儒、墨、道和儒、道、佛三家鼎立时期,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历代史书可得知,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影响力最深远的两家(冯友兰,2009)。本文将要阐述的中国古代儒、道思想观点属于中国古代思想所特有的范畴和学说,而且大部分内容在先秦时期已大致定型。

    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思想,需要现象学的还原与诠释。若过多地去追究中国古代思想成分的各个概念与细节是否具有科学性,无疑相当于用现代科学文明的框架强硬地套在古代思想上,中国古人的思想价值也无法被真正理解。本文选取现象学描述与诠释的方法论,旨在从思想内涵层面去梳理中国古代思想的具身认知观,因此暂且不考究中国古代思想中某些概念如“气”、“心”的科学性与实质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88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