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5年第6期
编号:1061758
先入观念对情绪感染力的调节——以教学活动为例*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5日 心理学报 2015年第6期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1引言,2研究方法,1研究目的,2被试,3实验工具与材料,4实验设计,5实验程序,3结果分析,1“权威”与“新手”教师的情绪感染力比较,2学生的“权威”观念对教师情绪感染水平的调节,3学生的“
     张奇勇 卢家楣

    (1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扬州 225002)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海 200234)

    1 引言

    情绪感染在国外心理学界研究起步较早, 目前可以检索到的有一定价值的文献有40余篇, 而国内心理学界对于情绪感染的研究相当少, 目前国内外对情绪感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业与服务业(e.g., Johnson, 2009; Huang & Dai, 2010; Du, Fan, &Feng, 2011; Manera, Grandi, & Colle, 2013)。以往文献就情绪感染这一概念存在分歧, 分为原始性情绪感染(primitive emotional contagion)和意识性情绪感染(conscious emotional contagion)两大流派, 原始性情绪感染认为情绪感染是一个自动化的、无意识的“模仿——反馈”过程。与原始性情绪感染不同,意识性情绪感染是一个伴随着理性的情绪辨别与解释的情绪传递过程, 情绪感染受辨别与解释的结果(意识)所调节。如Barsade认为人通过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情绪进行对比, 如果认为他人情绪合适的话, 便接受他人的情绪(Barsade, 2002)。如果当顾客感觉到员工的情绪是假的或不真诚的, 他或她就不能合理地解释情绪展示的原因, 意识性情绪感染就不会产生(Hennig-Thurau, Groth, Paul, & Gremler,2006; Du et al., 2011)。张奇勇等人从理论上论证了意识性情绪感染并非是一种单一的、基本的心理现象, 其中有一类意识性情绪感染其实是情绪感染后的意识性调节现象(张奇勇, 卢家楣, 2013), 如“虚假的笑不具有感染力”, 其实就是情绪感染后的意识性情绪调节(认定为“笑是虚假的”)“免疫”了情绪感染的最终效果, 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表明, 对情感事件的最初反应以及随后的情绪调节(情绪放大或消减)这两个过程均由大脑的相互独立的机制去管理(Johnstone, van Reekum, Urry, Kalin, & Davidson,2007), 正是因为情绪感染被后继的“笑是虚假的”这一观念所调节, 所以才“不具有感染力”。由此,张奇勇等认为意识性情绪感染将情绪感染后的调节、对比过程也混杂其中, 而这些并非是情绪感染的本体, 所谓的“意识性情绪感染”其实恰恰说明了情绪感染可以被之后的心理过程所调节(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调节), 所以本文中的情绪感染是指感官情绪信息自动化地、无意识地在人际间传递的过程(张奇勇, 卢家楣, 2013), 它是人际间情绪传递的方式之一, 不包括个体被情绪感染后的调节、对比过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23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