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5年第7期
编号:1061747
人际关系状况与学龄前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5日 心理学报 2015年第7期
师幼,亲子,1问题提出,1亲子关系和学龄前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2班级师幼关系氛围和学龄前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3亲子关系和班级师幼关系氛围对学龄前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2方法,1被试,2研究变量及工具,2.1家庭背
     李燕芳刘丽君吕莹骆方王耘

    (1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4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1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人口流动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出现,一些外出打工父母将子女带在身边,设法让其在打工城市入学,但户籍仍然留在农村,这些儿童被称为“流动儿童”(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2009)。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流动儿童人数已达2453万,而在这一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中,0~5周岁流动儿童规模已达到981万,占流动儿童总数的27.4%,且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到了38.59%(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可见,学龄前流动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加快,已经成为流动儿童中不容忽视的群体。本研究中关注的学龄前流动儿童为3~6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居住半年以上,未改变农村户口,且在流入城市幼儿园就读的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其心理发展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流动作为其在早期阶段经历的一项重要生活事件,对他们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可能更为深远(Heckman,2006;张莅颖,孙敬,2012)。诸多有关流动儿童的研究表明,各种内、外向问题行为是“流动”这一事件带给他们的主要影响,也是诸多研究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早期阶段流动儿童的行为适应和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对他们后续进入小学、初中后的学校适应,以及未来的城市适应、社会融合至关重要。

    然而,纵观我国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和行为适应的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针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极为缺乏。比如,周皓和荣珊(2011)采用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es)的方法,对1994至2009年我国有关流动儿童的1519篇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发现针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研究仅有84篇,占文献总篇数的5.5%。而在这84篇文献中有79篇是以免疫接种、卫生保健为主题,以教育、心理发展和社会融合为研究主题的文章寥寥无几。并且,目前尚没有研究专门考察学龄前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状况及对其问题行为的影响作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相比,学龄前阶段流动儿童或在城市出生,或在较小年龄随父母迁入城市,感受到的文化冲突和适应困难可能会比较小,这些可能会带来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适应的独特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9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