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5年第8期
编号:1061733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0日 心理学报 2015年第8期
年龄阶段,量表,同伴,1引言,2方法,1被试,2工具,2.1独处偏好量表,2.2同伴提名,2.3儿童孤独感量表,2.4儿童抑郁量表,2.5儿童自我觉知量表,3程序,3结果,1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
     刘俊升 周 颖 李 丹 陈欣银

    (1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上海 200234) (2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 上海 201204)(3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费城 19104-6216)

    1 引言

    自 20世纪80年代开始, 有关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al)的研究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Rubin, Coplan, & Bowker, 2009)。所谓社会退缩泛指儿童在社会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独处行为(solitary behavior), 并且这种独处的行为表现不是因为被同伴孤立这一外部因素所导致, 而是有其内在的动机(Rubin et al., 2009)。研究发现, 儿童选择独处的内在动机有很大的差异。相应地, 社会退缩也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类型(Coplan, Prakash, O’Neil, & Armer,2004)。其中一类儿童对社会交往的趋近和回避动机都很低, 他们对社会交往没有太大的兴趣, 更愿意独自活动。研究者通常采用不爱社交(unsociability)、社交淡漠(social disinterest)等术语来指代这一特定的社会退缩亚类型。而由于上述两个术语均有消极的涵义,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独处偏好(preference for solitude)来指代这类社会退缩的儿童(Goossens, 2014)。

    独处偏好的适应功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 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似乎存在文化特异性。西方的研究结果表明,独处偏好似乎与心理适应不良没有直接的联系(Coplan & Weeks, 2010; Bowker & Raja, 2011;Coplan et al., 2013)。而针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几项研究则发现, 独处偏好与心理、社会和学校适应不良密切相关(Chen, Wang, & Cao, 2011; Liu et al.,2014; 苑春永, 邵爱惠, 梁丽婵, 边玉芳, 2014)。Chen等人(2011)认为, 西方社会强调自主、独立以及个人目标的达成, 在这种情境下, 选择独处可能只是被视作个人选择的一种表达, 并不意味着社交技能差或者不成熟。而中国社会强调相互依赖和群体依附(Greenfield, Suzuki, & Rothstein-Fisch,2006)。在这种情境下, 个体如果有意识地与群体保持距离, 可能会被视作与集体利益不符, 也有可能被视作自私或问题行为的表现(Chen, 2008)。这可能是导致独处偏好的适应功能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50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