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
比例,1引言,2预实验个体预期的捐款金额与其所有金额的关系,1被试,2假设情境问卷,3结果,3实验1陌生他人在场对捐款情境中道德伪善的影响,2实验材料,3实验程序,4实验结果,5小结,4实验2陌生他人真善,伪善行为对
傅鑫媛 陆智远,2 寇 彧(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2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二中学, 天津 300270)
1 引言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指个体欲表现得道德, 但又找机会设法避免真实行善付出代价的行为倾向或动机(Batson, Kobrynowicz, Dinnerstein, Kampf,& Wilson, 1997; Batson, Thompson, Seuferling,Whitney, & Strongman, 1999)。道德伪善在操作定义上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判断标准不同, 即在自己和他人做出同样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时, 对他人的行为判断得更严苛的现象(e.g.,Lammers, 2012; Valdesolo & DeSteno, 2008); 另一种是自己宣称的道德水准与实际行为相分离, 即个体实际的善行达不到自己所声称的道德水准的现象(e.g., Tong & Yang, 2011; Watson & Sheikh,2008)。本研究以后一种取向作为操作定义。
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假设认为道德原则能够驱动道德行为, 但道德伪善现象说明人们有时却违背其道德原则行事, 其原因在于道德伪善者不仅能够通过自私的行为获得实际利益, 还能够因被他人或自己视为道德正直者而获得社会性的或心理上的奖励, 并躲避社会的和自我的责罚(寇彧, 徐华女, 2005)。可见, 人具有道德伪善的动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个体的行为不受其道德原则约束的原因可能在于他向榜样学得不充分或学得不正确,也可能在于榜样不是好榜样(Bandura, 1990)。从社会影响方面来看, 可能是权威的命令或从众压力等情境因素导致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违反道德原则的行为(Latané, 1981)。具体研究发现, 个体的愤怒情绪(Polman & Ruttan, 2012)、权力(Lammers,Stapel, & Galinsky, 2010; Rustichini & Villeval,2014)、遵从的价值观(conformity values; L?nnqvist,Irlenbusch, & Walkowitz, 2014)等促进道德伪善, 而内疚情绪(Polman & Ruttan, 2012)、宗教信仰(Carpenter & Marshall, 2009)、自我意识(Batson,Thompson, & Chen, 2002)等抑制道德伪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72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