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
利他行为,人际,1引言,1自恋的概念及其功能,2自恋与共情,3共情与内隐利他,4问题提出,2实验1:自恋者共情与内隐利他的一般特征,1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2研究方法,2.1被试,2.2实验材料,2.3实验程序,3结果与
何 宁 朱云莉(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西安 710062)
1 引言
自恋(narcissism)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人物那喀索斯(Narciccus), 这位传说中的美少年因贪恋自己的水中倒影以至憔悴身亡。现代英语中, narciccus亦有“水仙花”之意, 水仙姿态柔美却娇弱难侍, 暗合了希腊神话的隐喻。日常生活用语中, “自恋”一词也散发出“自私”、“傲慢”和些许“冷漠”的气息,自恋者光鲜亮丽却似有遗世独立和拒人千里之嫌。现代心理学认为, 自恋是一种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 共同传递着夸张、积极和独特的自我概念(Rhodewalt & Eddings, 2002), 它主要包含 3个成分:一是夸大积极的自我概念; 二是为维持这种积极自我概念所采取的自我调节策略; 三是低共情、低亲密度的人际关系(Campbell, Hoffman, Campbell,& Marchisio, 2011)。自恋者的自我膨胀主要集中于权利、地位、外表吸引力等主体性特质 (agentic trait)方面, 而非同情心、同理心、关爱等集体性特质(communal trait)方面(Campbell, Bosson, Goheen,Lakey, & Kernis, 2007)。因此, 过度自爱(self-love)使自恋者在人际关系领域往往表现出共情能力的不足, 而共情是引发利他行为的重要动力(Aderman& Berkowitz, 1970; Aronfreed, 1970; Coke, Batson,& McDavis, 1978; Harris & Huang, 1973; Krebs,1975; Mehrabian & Epstein, 1972)。那么, 这种过度的自我爱恋是否会影响自恋者的他爱或亲社会行为?
与此同时, 自恋与个体主义文化密切相关(Roberts & Helson, 1997)。Triandis (1989) 曾言, 随着一个社会复杂性的提升以及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 其文化的个体主义倾向也将日趋明显。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已有研究表明,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国人反而比个体主义文化下的美国人更为自恋(Fukunishi et al., 1996), 美国大学生的自恋水平显著低于中国大学生(Kwan, Kuang, &Hui, 2009), 今天的国人似乎进入了“generation me”的时代。因此, 在当前倡导和谐社会的文化主题下,探讨自恋人格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756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