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再认任务在内隐序列学习研究中的有效性检验*
敏感性,测验,规则,1引言,1以任务分离范式为实验逻辑的内隐序列学习,2以加工分离程序为实验逻辑的内隐序列学习,3片段再认任务的出现,2实验1:片段再认任务的效度检验,1问题提出,2研究方法,2.1被试,2.2材
杨海波 刘电芝(1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2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1 引言
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内隐学习到底获得何种知识表征, 一直以来就富有争议, 是内隐学习研究中经久未衰的主题(Haider, Eichler, & Lange,2011)。这类研究主要以两种实验逻辑来展开, 一是任务分离范式(Task Dissociation, Sherry & Schacter,1987), 二是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PDP, Jacoby, 1991), 在内隐序列学习的研究中尤甚。
1.1 以任务分离范式为实验逻辑的内隐序列学习
在早期的内隐序列学习研究中, 对序列规则的觉知, 即意识性问题, 主要是以任务分离范式为实验逻辑来展开的。通常的程序是, 在不导向被试寻找序列规则的情况下, 要求被试对连续出现在计算机屏幕的几个位置上的刺激做出反应。被试的反应随练习的推进而变快, 但当规则序列换成随机序列,反应速度又变慢, 而测试中却发现被试不具有序列元素的外显知识, 这被认为是无意识学习的证据。习得的序列意识知识通过言语报告、再认(Recognition) (Shanks & St. John, 1994)和自由生成任务(Free Generation, 也叫预测测验, Prediction Tests) (Shanks & St. John, 1994)等意识测验来获得(Willingham, Nissen, & Bullemer, 1989)。
这种研究范式是基于实验性分离原理, 将序列反应时任务与实验后的意识测验的分离, 当作是内隐序列学习机制独立于意识之外(Perruchet, Bigand& Benoit-Gonin, 1997)的证据, 以此来证明存在内隐学习系统和外显学习系统(Nissen & Bullemer,1987; Rünger & Frensch, 2008)。
1.2 以加工分离程序为实验逻辑的内隐序列学习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被试习得知识并非是全或无的意识知识或无意识知识, 而是两种知识均可能存在, 差别只在于贡献的大小(Destrebecqz& Cleeremans, 2001, 2003; 郭秀艳, 2004; Norman,Price, Duff, & Mentzoni, 2007)。于是, 研究者(Destrebecqz & Cleeremans, 2001, 2003)把加工分离程序中指导语的分离思想引入到预测测验中创造出了序列生成任务(Sequence Generation)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29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