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任务下汉语母语者对不同类型时间句的加工*
隐喻,1引言,2实验1汉语母语者对指示性时间句的加工,1被试,2设计,3材料,4程序,5结果与分析,6讨论,3实验2汉语母语者对顺序性时间句的加工,3材料和程序,4结果与分析,4综合讨论,1时间隐喻中的空间参照系统
李 恒 张积家(1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徐州 221009)
(2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及应用语言学系,伯明翰B152TT)(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
1 引言
空间与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人们可以通过身体直接获得空间经验,却没有用于感知时间的器官(Evans,2013)。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A.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说过:“每个人似乎都知道时间是什么,但每个人又都不知道什么是时间。”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必须依靠其他概念(如运动、空间和事件)才能够完成。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利用空间来隐喻时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隐喻机制(Boroditsky&Ramscar,2002;de la Fuente,Santiago,Román,Dumitrache,&Casasanto,2014;李恒,2015)。Clark(1973)指出,在人类语言中,主要存在着“自我移动”(the ego moving metaphor)和“时间移动”(the time moving metaphor)两套时空隐喻系统。在“自我移动”隐喻系统中,认知主体在静止的时间长河中面向未来移动,落在身后的情景是过去经历的,出现在前面的事物是未来要到达的。在“时间移动”隐喻系统中,时间被看作为一条运动的河流,认知主体相对静止。如果以主体所在的时间为参照点,早于该点的时间(过去)确定为“前”,晚于该点的时间(未来)确定为“后”。
Boroditsky(2000)认为,在不同语言中包含的时空隐喻模型存在差异。讲话者通过对语言中“时间是空间”隐喻的反复使用,形成了特定的时间认知。例如,英语母语者偏好使用“自我移动”隐喻系统,如在回答“会议改期问题”(The meeting originally scheduled for next Wednesday has been moved forward two days)时,倾向于认为会议将在“周五”召开。这说明,英语母语者更可能形成“未来在前,过去在后”的时间意象图式(Evans,2013;Yu,1998)。这一发现得到了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Casasanto(2008)利用一个实验目的较为隐蔽的时间图表任务,要求被试采取俯视的视角,将两个与“过去”时间和“未来”时间相联系的物体任意地放在一前(对应于上方)一后(对应于下方)的两个方框之内。结果发现,英语母语者倾向于将表示“过去”时间的物体放在后方的方框内,将表示“未来”的物体放在前方的方框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53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