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6年第6期
编号:1061633
盲人建构陌生环境空间表征的策略及其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2日 心理学报 2016年第6期
模型,1引言,2方法,1被试,2研究环境,3研究材料,4研究程序,5测量指标,6数据处理,3结果,1盲人与明眼人在摆放模型上表现的比较,2不同视觉状况个体走捷径任务的情况,3探路策略有效性分析,4被试空间表征能力与行走
     谌小猛 刘春玲 乔福强 戚克敏

    (1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广州 510631)(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3)

    (3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济南 250022)(4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天津 300381)

    1 引言

    空间表征是空间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对空间环境信息的表征,是空间定向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Tolman(1948)很早就对人和动物的空间表征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白鼠并不是按照单纯的刺激反应寻找目标,而是依靠这种表象化的空间表征高效地寻找路径、接近目标。在环境心理学和特殊教育领域,关于盲人空间表征的研究备受重视。因为失去视觉后,盲人更需要在大脑中构建精确的空间表征辅助自己在现实环境中定向行(Thinus-Blanc&Gaunet,1997)。

    以往有关盲人空间表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视觉经验缺失对于盲人熟悉环境空间表征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者指出,早期视觉经验缺失个体(又称为先天盲)的空间表征并不够精确,是比较单一和片面的路径表征(route representation),难以达到后天盲(后天失明的个体)和明眼人那种场景表征(survey representation)的精确水平。持此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视觉在空间知觉中扮演着统治性角色,早期视觉经历对于空间表征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Thinus-Blanc&Gaunet,1997;Eimer,2004;Pasqualotto&Proulx,2012)。然而有部分研究指出,先天盲的空间表征未必比后天盲和明眼人差,视觉经验并不是精确表征形成的必要因素,先天盲依靠听觉、触觉、动觉和本体觉也可以获得高水平的空间表征,只是他们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Millar,1994;Passini&Proulx,1988)。视觉经验缺失对于盲人空间表征的影响还不能达成一致。有研究者(Cattaneo et al.,2008)分析了以往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歧,认为是各个实验采取的操作任务、研究范式、被试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也有研究者(Kitchin,Blades,&Golledge,1997)直接批评了以往实验研究多在小场景空间中进行的,如果要想了解盲人对户外环境的空间表征,需要研究者从实验室走到现实户外环境中进行现场实验,而目前人类对盲人大场景空间表征的了解很不够。

    另外,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盲人探路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对环境空间表征建构的影响(Pasqualotto&Proulx,2012)。Schinazi(2005)指出,仅仅研究视觉状况对盲人空间表征能力的影响只是一种静态分析,如果要想真正了解盲人空间表征,还需了解在空间表征形成过程中被试是如何感知环境的,采取的策略有哪些,运用不同的策略对空间表征的形成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19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