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性别差异,问卷,个体,1引言,1自恋者的社会行为及自我调节策略,2自恋和亲社会行为,3研究目的与假设,2研究1:自恋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1研究对象,2研究变量和工具,2.1自恋,2.2亲社会倾向量表,3研究程序,4结果,1共
丁如一 周 晖 张 豹 陈 晓(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广州 510275) (2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珠海 519087)(3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 香港)
1 引言
随着教育普及和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 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恋”这种人格特质。自恋以浮夸的自我和人际关系中的特权感为重要特征(Morf &Rhodewalt, 2001)。自恋者行为傲慢, 有特权感, 缺乏同情心, 并且希望利用他人(Back, Schmukle, &Egloff, 2010; Zeigler-Hill, Green, Arnau, Sisemore, &Myers, 2011)。他们对自我形象和权力有着浮夸的需要, 对成功和他人羡慕有着过分的需求(Morf &Rhodewalt, 2001)。统计数据表明, 近年来, 人们正变得越来越自恋; 而且越年轻自恋水平也越高(Twenge,Konrath, Foster, Campbell, & Bushman, 2008)。
目前, 关于自恋的研究发现, 自恋既与适应不良, 如冒险性的决策、歪曲判断他人的能力、成瘾性紊乱、赌博等存在紧密相关(Twenge & Foster,2008), 也与心理健康, 如自尊、幸福等相联系(Sedikides, Gregg, Rudich, Kumashiro, & Rusbult, 2004;周晖, 张豹, 郑珊珊, 2009)。Morf和Rhodewalt(2001)提出, 自恋者所表现出的复杂行为都源于他们独特的自我调节过程。对于自恋水平高的人来说,许多个人和社会行为都是维持或提升其积极自我知觉的策略(Morf & Rhodewalt, 2001)。许多研究表明, 自恋者将攻击(Martinez, Zeichner, Reidy, &Miller, 2008)、自我服务式的归因方式(Campbell,Goodie, & Foster, 2004)等不适应行为作为自我调节的策略。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自恋者的适应性行为, 比如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 亲社会行为也可以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 比如获得好的名声(Bereczkei, Birkas, & Kerekes, 2007)。因此, 自恋者应该有可能会通过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以维护或者提升其积极的自我意象。
本文拟从亲社会行为这个角度, 探讨自恋者自我调节的特点, 丰富自恋的理论。
1.1 自恋者的社会行为及自我调节策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77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