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6年第8期
编号:1061576
外倾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心理学报 2016年第8期
波幅,1引言,2方法,1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2被试,3实验材料,4实验设计,5实验程序,6脑电记录,7ERP数据处理与统计,3结果,1行为结果,2ERPs结果,2.1P2(170~270ms),2.2N2(270~370ms)
     范 伟 钟毅平 杨子鹿 李 琎 欧阳益 蔡荣华 李慧云 傅小兰

    (1湖南师范大学, 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82)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1 引言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 在潜意识下的自我, 它不仅仅对人类的情绪情感产生以及需要、动机等心理倾向性的激发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还对人类的认知活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Rogers等人最早提出了自我参照效应, 是指当信息与自我概念有关时, 个体会进行快速的加工和更好的记忆(Rogers, Kuiper,& Kirker, 1977)。此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热点问题。有大量的学者考察了自我参照加工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周爱保等(2013)发现相对于非自我相关物主代词“他的”, 自我相关物主代词“我的”引发了更大的theta频带(4~8 Hz)能量活动(周爱保等, 2013)。Brédart 等人采用被试的生日作为自我参照刺激, 结果发现当目标人物的生日月份与被试自己的生日同月份时, 被试回忆的正确率更高(Brédart, Fran?ois, & Guimond, 2013)。钟毅平、范伟等发现对比集体自我参照刺激, 个体自我参照刺激虽然容易获得更为精细的加工, 但也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钟毅平等, 2012)。Fan等人考察了国旗诱发的自我参照加工, 结果发现了对比熟悉刺激和陌生刺激, 自我参照刺激诱发了更大的P3 (Fan et al.,2011)。Zhao等人考察了4类名字刺激, 发现了集体自我存在的神经科学证据(Zhao et al., 2009)。回顾前人的文献, 我们发现, 上述研究大多是以自我相关和非自我刺激去激活被试行为和神经层面上的差异来考察自我相关效应, 但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刺激与自我的相关程度如何。在现实生活中, 刺激与自我的接近程度不同, 对于个体而言往往意义也会不一样, 对高自我相关刺激的加工比低自我相关刺激的加工具有更大的生理和社会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同样都是名字, 而且都能比无关自我刺激引起更大的注意, 但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会比听到朋友的名字引起更大警觉性的原因。可见, 人脑的不同反应, 可能反映了对待不同自我相关程度的刺激, 脑的加工是存在差异的。

    Fan等人在自我参照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参照加工的程度效应, 指与低自我相关的刺激相比,高自我相关的刺激会得到大脑更快和更精细的加工(Fan et al., 2013)。还有一些学者采用了面孔刺激作为自我相关程度不同的刺激来考察自我参照效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15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