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6年第9期
编号:1061566
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心理学报 2016年第9期
导向,1引言,2实验1:自我损耗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1实验目的,2实验方法,2.1实验材料,2.2被试,2.3设计与程序,3结果,4小结,3实验2:行动控制导向的调节作用,2.2研究对象,4实验3:
     费定舟 钱东海 黄旭辰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武汉 430072)

    1 引言

    利他行为(altruism)不仅有助于个体自我的发展, 而且对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因此利他行为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 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利他行为是自愿地向他人提供帮助而不求任何形式的回报的行为, 并区别于助人行为。Baston和Powell(2003)从动机上对利他行为进行了定义, 认为真正的利他行为以关心他人的利益为前提, 且不期望在帮助他人后能获利。

    在实施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耗费自我成本, 比如时间、精力、金钱或其他宝贵的资源, 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利他选择需要克服自私自利的自然冲动, 但克服这种冲动可能需要一个高级心理过程, 如自我控制(DeWall, Baumeister, Gailliot, &Maner, 2008)。Baumeister, Heatherton和Tice (1994)提出的自我控制资源模型(Resource Model of Selfcontrol)认为个体的自我控制行为依赖于有限的心理资源, 而这种资源在连续使用后会暂时耗竭, 导致个体在后续任务中表现不佳。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是在该模型框架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在使用自我控制资源后出现的一种暂时的资源匮乏状态,这种匮乏状态容易导致自我控制失败(self-control failure)。该理论模型似乎颇具吸引力, 且不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如被试在拒绝吃新鲜曲奇和巧克力的诱惑后, 其在随后心理挑战任务中坚持的时间缩短(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 Tice, 1998)。Hagger, Wood, Stiff和Chatzisarantis (2010)就83个相关研究对任务表现中的自我损耗效应进行Meta分析, 结果显示在自我控制任务表现中自我损耗效应显著。

    但是由于能量和资源本身的抽象性、不可测性,又因证实研究的结论几乎都是推测得出, 其作用发生的内部机制不甚清晰, 研究者不免对这个理论心生疑虑。随后, Gailliot等(2007)的研究找到了自我控制的能量来源——葡萄糖, 这使资源模型不再仅是一个隐喻。然而, 这个理论在随后也被许多研究者质疑。Job, Walton, Bernecker和Dweck (2013)的研究则发现葡萄糖对自我控制过程的作用依赖于个体对“意志力”的信念。而Vohs, Baumeister和Schmeichel(2012)发现当损耗处于中等水平时, 动机、主观信念确实起到了抵消损耗的作用, 而当资源充分耗损时, 动机和主观信念的作用就消失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643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