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旋转面孔识别的ERPs研究*
波幅,角度,1引言,2方法,1目的与假设,2被试,3实验材料,4实验设计,5实验程序,6脑电记录,7ERP数据处理与统计,3结果,1行为结果,2ERPs结果,2.1N170(180~240ms),2.2N2(240~300ms
钟毅平 李 琎 占友龙 范 伟 杨子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81)
1 引言
面孔是生物身体外貌中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刺激, 它能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 如性别、年龄、种族或情感状态等。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 它能帮助个体有效区分自我和他人(Sui, Zhu, & Han, 2006; Tsakiris, Costantini,& Haggard, 2008)。研究表明, 个体的面孔识别过程会受到很多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或调节, 例如, 社会威胁信息(Guan et al., 2015)、加工面孔的背景(Ma& Han, 2009) 以及个体的自尊水平(Hu, Liao, Luo,& He, 2013)等。除了这些社会认知因素会影响面孔识别之外, 还有一些研究从初级视知觉角度出发,发现了平面旋转角度也能够影响人类面孔识别这类认知过程(Valentine & Bruce, 1988)。因此, 这说明心理旋转可能发生在人类认知过程中, 但这一过程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心理旋转是一种基本认知过程, 它是指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表象, 并且个体可以对该表象进行旋转(Shepard & Metzler, 1971)。以往有关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从行为学层面上大多使用一些无社会意义的字母或几何图形等来作为实验材料, 结果发现, 心理旋转的反应时随旋转角度的增大而变长(Shepard & Metzler, 1971)。有研究者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手段来研究心理旋转以考察旋转加工在大脑中的时间进程。他们以英语字母(如, R或F)或者简单几何图形作为旋转对象, 并记录个体执行心理旋转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结果发现, 心理旋转任务与ERP之间存在一个电生理指标, 即大脑顶叶在旋转刺激呈现后大约500 ms时, 会出现一个显著的正成分, 如, P500, 并且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 其波幅会更趋于负走向, 并且其潜伏期会延长, 反映了被试进行了心理旋转(Chen et al., 2014; Hamm, Johnson, & Corballis, 2004;Muthukumaraswamy, Johnson, & Hamm, 2003;Nú?ez-Pe?a & Aznar-Casanova, 2009)。但也有研究表明, 个体在进行心理旋转任务的过程当中, 旋转角度对ERP成分的影响只表现在波幅大小差异上,即旋转角度越大, P500波幅越趋向负走向, 而在潜伏期上未表现出差异, 其加工时程较为稳定(Beste,Heil, & Konrad, 2010; Heil, 200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21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