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7年第1期
编号:1061541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http://www.100md.com 2024年5月15日 心理学报 2017年第1期
个体,量表,1问题提出,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系,2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3乐观的调节作用,2研究方法,1被试,2研究工具,2.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2.2上行社会比较,2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1 问题提出

    社交网站是基于用户真实社交关系的沟通交流平台, 其代表主要有国外的 Facebook和国内的QQ空间和人人网等, 社交网站已成为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和平台, 我国社交网站的覆盖率已达到 61.7%, 而且 57.9%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社交网站的普及使其对个体的影响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研究者有意识地分类整合社交网站使用行为, 将社交网站使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主动性使用(active use)和被动性使用(passive use) (Frison & Eggermont, 2016; Verduyn et al.,2015)。主动性使用是指能够增进沟通交流的信息生成行为, 如状态更新或留言评论等, 而被动性使用则是指缺乏交流沟通的信息浏览行为, 如浏览动态信息或他人状态等(Verduyn et al., 2015)。研究表明, 社交网站上的自我呈现、自我表露等主动性使用行为对个体自我和心理社会适应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强化自尊水平(Toma & Hancock, 2013;Yang, 2014), 增加社会资本、削弱孤独感(Burke,Marlow, & Lento, 2010), 提高生活满意度(Kim &Lee, 2011)。而信息浏览类的被动性使用行为则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会削弱社会资本、强化孤独感(Burke et al., 2010), 诱发消极情绪、削弱情绪幸福感(Verduyn et al., 2015), 引起妒忌心理, 还能通过妒忌的中介作用影响生活满意度(Krasnova, Wenninger, Widjaja, & Buxmann, 2013)和抑郁(Tandoc, Ferrucci, & Duffy, 2015)。因此, 主动性使用和被动性使用的研究有助于区分不同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不同影响, 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社交网站对个体的影响。但是, 相比自我表露/自我呈现等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 目前对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关注还相对较少。研究发现,个体绝大部分社交网站使用时间是在进行信息搜寻与信息浏览, 而不是自己发布信息(Wise,Alhabash, & Park, 2010), 即相比主动性使用行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占更大的时间比重, 关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有其必要性。

    除“被动性使用”之外, 也有研究者将信息浏览类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称为“信息消化” (content consumption)、“人际监视” (interpersonal surveillance)、“Facebook 监视” (Facebook surveillance)、“被动关注 ” (passive following)等 (Burke et al., 2010;Krasnova et al., 2013; Tandoc et al., 2015; Tokunaga,201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68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