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预期在快速场景识别中的作用*
词汇,实验,1前言,1快速场景识别与前馈模型,2局部反馈与预期对视觉过程的影响,3研究目的与构思,2实验1:预期对快速场景识别中的主观选择的影响,1方法,1.1被试,1.2实验材料和装置,1.3实验设计和程序,2结果与讨论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 310028)1 前言
对场景的感知和识别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中必需具备的能力。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及时发现和识别视野中出现的危险,对于人类的生存非常重要(LoBue &Deloache,2008)。也正因如此,人类感知周围视觉环境的能力非常出色。早期研究发现,即使在快速序列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的条件下,观察者仍能够对场景进行语意层面上的有效辨认和命名(Potter,1975;Thorpe,Fize,&Marlot,1996)。
然而,人类的知觉过程并不仅仅是刺激驱动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场景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包围在周围环境中,而环境中的某些相关信息可能会影响人类对场景的加工。因此,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过往的知识经验(Gamond et al.,2011;Greene,Botros,Beck,&Li,2015)和知觉预期(Summerfield &Egner,2009;Seriès &Seitz,2013;Summerfield &De Lange,2014)等对场景识别的影响。
1.1 快速场景识别与前馈模型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人们对场景信息的快速加工能力。Thorpe等人(1996)让观察者判断在快速呈现(20 ms)的自然场景图片中是否存在动物,并记录观察者完成这种归类任务时的脑电活动,结果发现在场景刺激呈现 150 ms后,由不同类别场景图片所诱发的脑电活动就已出现显著差异。这说明,人类大脑在完成快速场景识别时最快只需要 150 ms的时间。Kirchner和Thorpe (2006)利用眼动追踪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他们要求被试从事扫视迫选任务(forced-choice saccade task),判断并列呈现的两个场景图像中哪一个有动物出现。眼动记录的结果显示,被试可以在120 ms内做出正确的选择。Potter,Wyble,Hagmann和 McCourt (2014)采用RSVP范式进行研究,他们的场景图片呈现时间最短只有13 ms,结果发现观察者仍然能从12张连续呈现的图片中识别目标场景。基于许多类似研究的结果,一些研究者认为,快速的场景识别仅需依赖并行和前馈(feed-forward)的加工过程(Schmidt &Schmidt,2009;Fabre-Thorpe,2011),自上而下的反馈(feedback)由于太慢而无法参与其中(Koivisto,Kastrati,&Revonsuo,201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58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