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7年第5期
编号:1061497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31日 心理学报 2017年第5期
同伴,个体,1前言,1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2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3不良同伴交往的调节作用,2方法,1被试,2研究工具,2.1亲子依恋,2.2亲社会行为,2.3心理资本,2.4不良同伴交往,3研究程序,4分析思路
     王艳辉 李董平 孙文强 赵力燕 赖雪芬 周月月

    (1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3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芜湖 241000)(4成都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成都 610401)

    1 前言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帮助、合作、分享、安慰等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Eisenberg,Fabes,&Spinrad,2006),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大量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Layous,Nelson,Oberle,Schonert-Reichl,&Lyubomirsky,2012;Wentzel,2003;Wentzel,Filisetti,&Looney,2007)。因此,考虑到亲社会行为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有必要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在依恋理论及发展系统理论的框架下,将综合考察家庭因素(亲子依恋)、个体因素(心理资本)和同伴因素(不良同伴交往)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对该问题进行解答,从而为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1.1 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微观系统,亲子依恋作为家庭系统的重要方面,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综述可参见Mikulincer &Shaver,2015a)。首先,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与重要他人的依恋状况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心理表征,即“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Bowlby,1973;Shaver &Mikulincer,2002),进而影响个体的人际互动行为(如亲社会行为)。安全依恋的个体具有较强的联结感和安全感,对自己和他人具有积极的态度,认为他人是值得信赖的,因此更容易做出积极的反应;相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对他人持怀疑态度,较少能知觉、注意及回忆对方善意的信息,较多对对方行为持有负面的期待和解释(Rowe &Carnelley,2003),而这些负面的工作模式会妨碍个体的亲社会态度和行为。其次,以Mikulincer为代表的理论家近年来也指出,安全依恋的个体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人的需要并且能够准确地共情和有效地反应;相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由于过分关注自己内心的脆弱敏感,进而缺少足够的心理资源对他人的需要感同身受,从而阻碍其亲社会行为(Gillath et al.,2005;Mikulincer &Shaver,2015a)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8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