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7年第7期
编号:1061473
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
http://www.100md.com 2024年5月15日 心理学报 2017年第7期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复杂性,1引言,2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1.1研究对象初选,1.2研究对象甄别工具,1.3施测过程,1.4甄别方法,1.5甄别有效性检验,2研究工具及程序,2.1研究工具,2.2体验采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

    1 引言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曾经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的个体,身心功能未受到明显消极影响,甚或发展良好的现象(Masten,2001;Zolkoski &Bullock,2012;席居哲,桑标,左志宏,2008)。学界对“resilience”的中文译法并不一致,除了“心理弹性”(梁宝勇,程诚,2012;史光远,崔丽霞,雷雳,郑日昌,2013;席居哲等,2008;席居哲,桑标,2002),还有译作“心理韧性”(胡月琴,甘怡群,2008;刘丹,石国兴,郑新红,2010)、“复原力”(安媛媛,臧伟伟,伍新春,林崇德,周佶,2011;雷鸣,戴艳,肖宵,曾灿,张庆林,2011)、抗逆力(沈之菲,2010;许静,2010)和“压弹”(刘取芝,吴远,2005)等。这类发展现象挑战了学术界关于“危险因子是消极发展结果之预判”这一传统固存观点,也让缺陷聚焦模型(deficit-focused model)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自此,研究者们持续致力于考察这一发展现象的促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厘清“缘何一些人被压力或困境击垮而为数不少的另一些人却愈挫弥坚”的核心命题。

    尽管压力情境和挫折事件对个体情绪带来的严峻挑战已得到证实,但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个体在压力情境中不是单一地表现出消极情绪变化,过程中也会产生积极情绪反应,这些积极情绪反应可通过建构个人资源促进应对和适应过程(Fredrickson,2004;Fredrickson,Tugade,Waugh,&Larkin,2003;Ong,Bergeman,Bisconti,&Wallace,2006;崔丽霞,殷乐,雷雳,2012;王永,王振宏,2013)。

    积极情绪和心理弹性的关系一直是弹性研究的热点。在积极情绪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Fredrickson(1998,2004)提出的拓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该理论强调,积极情绪能拓宽个体内部的注意、认知和行为资源,而消极情绪会缩窄个体的认知、行为和注意范围,以迅速动员身体能量应对威胁,并伴随身心资源的损耗。从作用特点上看,消极情绪的适应功能是短暂且损耗的,而积极情绪具有可持续的适应性,它促进个体建构身体、智力、人际、心理的资源。Block和Kremen(1996)指出,积极情绪性(positive emotionality)是心理弹性者的重要特征,他们表现出更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充沛的活力,更大的开放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1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