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7年第8期
编号:1061460
中国人三重自我建构加工中的相对优先性:来自ERP的证据*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日 心理学报 2017年第8期
靶子,波幅,层面,1问题提出,2方法,1被试,2材料,3程序,4数据的记录与分析,3结果,1行为结果,2脑电结果,4讨论
     王 沛 陈庆伟 唐晓晨 罗俊龙 谈晨皓 高 凡

    (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上海 200234) (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1 问题提出

    自我一直是心理学领域内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自我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的认知结构(Leary &Tangney,2012),至少包含3种基本的表征形式暨三重自我建构:个体自我(individual self)、关系自我(relational self)、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即在自我认知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3种角度诠释自我:(1)从个体自身独特性的角度诠释自我暨个体自我;(2)从“个体?他人”的二元关系角度表达自我暨关系自我;(3)从群体成员的角度表征自我暨集体自我(Sedikides,Gaertner,Luke,O'Mara &Gebauer,2013)。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基本思想为众多学者所接纳,但在 3种自我加工的相对优势性问题上,却存在着广泛争议(Cross,Hardin,&Gercek-Swing,2011;Sedikides &Brewer,2001)。对此,学者们先后提出4种假设:个体自我至上假设、关系自我至上假设、集体自我至上假设以及情境性假设。

    个体自我至上假设认为,个体自我是根本动力因素(Gaertner,Sedikides,Vevea,&Iuzzini,2002;Sedikides &Brewer,200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支持个体自我至上假设。如,Gaertner等人(2002)对这一领域内十几年来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其结果支持了个体自我的核心地位。最近他们通过4个行为实验进一步系统地探讨了该问题,结果发现,个体自我加工的优势效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他们由此提出自我的三层等级结构模型,主张自我是一个三层的等级结构,个体自我居于最优势地位,接着是关系自我,最下面的是集体自我(Gaertner et al.,2012)。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也支持该假设。例如,Zhao等人(2009)对比了中国人的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参照效应,发现自己的名字和母校的名字比其他学校的名字诱发的 P3波幅更大、潜伏期更长,个体自我参照效应大于集体自我参照效应。Chen等(2011)发现,相对于集体自我来说,个体自我诱发了潜伏期更长、波幅更大的 P2,更小的N2,更大的P3和440~540ms之间的正成分。Fan等(2013)发现,相对于关系自我,个体自我诱发了更大的N2、P2和P3波幅,体现出个体自我加工的优势效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18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