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视角下双因子模型与高阶模型的模拟比较*
全局,偏差,1引言,2模型概述,1双因子模型,2高阶因子模型,3预测效度的判断标准与比较,3研究1效标为显变量时,双因子模型与高阶因子模型比较,1研究方法,2研究结果,2.1模型拟合效果比较,2.2不同负荷水平下两个
徐霜雪 俞宗火 李月梅(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 330022)
1 引言
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常常由多个相互联系的维度或层面构成,每个维度或层面又由若干个子维度或层面构成。比如,根据中国人大七人格理论,人格特质包含外向性、善良、情绪性、才干、人际关系、行事风格以及处事态度等7个维度。其中,外向性又包含合群、活跃和乐观;善良包含真诚、利他和重感情等等(王登峰,崔红,2005)。传统上,我们习惯于采用高阶因子模型来对这些概念进行表征。近年来,双因子模型(Bi-factor Model)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Jennrich &Bentler,2012;Rodriguez,Reise,&Haviland,2016),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格心理学(Chen,Hayes,Carver,Laurenceau,&Zhang,2012;顾红磊,温忠麟,方杰,2014;Hyland,Boduszek,Dhingra,Shevlin,&Egan,2014;Reise,Moore,&Haviland,2010;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朱翠,2013)、能力测验(Gillmore &Hawkins,1991)、管理心理学(Howard,Gagné,Morin,&Forest,2016)和心理健康(Chen,Jing,Hayes,&Lee,2013;Reise,Morizot,&Hays,2007)等心理学领域。
双因子模型有着很长的历史(Holzinger &Swineford,1937;Spearman,1927),近年来重拾关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高阶因子模型的竞争模型被提出(Chen et al.,2012,2013;Chen,West,&Sousa,2006;Rindskopf &Rose,1988;Yung,Thissen,&McLeod,1999)。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模型在拟合方面的比较。基于实测数据或在实测数据基础上的模拟研究,几乎是一边倒地认为双因子模型优于高阶因子模型(Chen et al.,2006,2012,2013;Morgan,Hodge,Wells,&Watkins,2015;Reise,2012),但也有模拟研究并未发现两者有显著差异(Mulaik &Quartetti,1997)。实际上,抛开实测数据,单纯从数理上分析,双因子模型与高阶因子模型具有嵌套关系,后者嵌套于前者(Yung et al.,1999),在满足比例约束的条件下,二者是等价的(Schmid &Leiman,1957)。双因子模型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探讨局部因子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局部因子的负荷直接判断其作用大小(Chen et al.,2006;Reise et al.,2010);然而,相对于高阶因子模型而言,双因子模型也有其不足:模型更加复杂,需要估计的参数更多,在小样本条件下,有时需要提供初始值才能收敛(Chen et al.,200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72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