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稻理论的质疑:兼新论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的内外因*
阴阳五行,学说,1“水稻理论”解释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的缘由时存在两个矛盾,1南宋之前的多数中国人虽长期生活在小麦区,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却主要是整体思维,2目前无足够可靠证据证明种植小麦的中国北方在文化上更像西
汪凤炎(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暨 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整体思维,也叫整体观或有机循环论的整体思维,认为世界(天地)是一个自组织的有机整体,整体包含许多部分,各个部分自身也是一个个小的整体,各部分之间有密切联系,因而构成一个整体,想了解各部分,必须先了解整体(张岱年,成中英,1991,p.8,p.20)。Nisbett等人对整体思维下了一个更心理学化的定义:一种将背景(the context)或场域(field)视作一个整体(as a whole)的倾向,包括将注意力放在关注客体与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偏爱以这种关系为基础来解释和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Nisbett,Peng,Choi,&Norenzayan,2001)。为什么西方文化更加偏重个人主义和分析思维而东亚文化更加偏重相互依存性和整体思维?Talhelm等人挑战以往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神经科学主要基于畜牧业与农业生态差异基础上解释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观点,提出了用以解释中国文化内部水稻区和小麦区个体心理差异的新假说——“水稻理论” (The Rice Theory),它的核心观点是:耕作类型可能会引起文化差异,因为种植水稻与种植小麦有重大差别:稻田需要大量用水,不仅灌溉时要与邻居协调用水时间与用水量等,而且修建、维护灌溉系统不是一个家庭能够完成的,同时,种植水稻劳动量大,让人们相互依赖与合作,结果,水稻文化塑造了人的相互依赖性,长期的水稻种植史导致生活在水稻区的人们更倾向于整体思维和集体主义;小麦易于栽培,不需人工灌溉(仅靠降水即可),播种和收割小麦的劳动量仅为水稻的一半,所需劳动量小,不需与人合作也可独立完成,这样,种植小麦让人们彼此独立,结果,小麦文化塑造了人的独立性,长期的小麦种植史导致生活在小麦区的人们更倾向于分析思维和个体主义。Talhelm等人认为,“水稻理论”是应用于水稻种植区的文化,而不仅仅是应用于种水稻的人,这样,只要你生活在因漫长的水稻种植史所形成的水稻文化地域,或者,生活在因漫长的小麦种植史所形成的小麦文化地域,即便你从未亲自种过水稻或小麦,照样能够继承水稻文化或小麦文化。依“水稻理论”,生活在小麦区和水稻区的中国人虽都是整体性思维、都偏重相互依存性、都看重忠诚/裙带关系(holistic-thinking,interdependent,and loyal/nepotistic),但生活在水稻区的南方人在这三方面都要高于生活在小麦区的北方人,所以,中国水稻文化与小麦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南方的水稻文化更倾向于东亚文化,北方的小麦文化看起来更像西方文化(Talhelm et al.,201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73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