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刻板印象对随迁儿童攻击行为的效应及挫折感的中介作用*
1引言,2实验1:元刻板印象对随迁儿童攻击行为的效应,1研究目的,2研究方法,3结果与分析,4讨论,3实验2:挫折感对元刻板印象与随迁儿童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4实验3:想象群际接触减少元刻板印象负面效应
黄潇潇 张宝山,2 张 媛 麻雨婷(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分中心, 西安 710061)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民工子女也跟随他们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入城市中学习, 这些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7~15周岁儿童, 被称为“随迁儿童” (孙亚文, 贺雯,罗俊龙, 2015; 王新波, 单洪雪, 2013)。与随迁儿童相似的概念还有流动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徐礼平, 2016)。当前, 随迁儿童已经成为城市学校中的重要群体, 有关他们的教育教学也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 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却不容乐观, 在城乡异质文化的转换中, 往往会经历种种的不适乃至心理冲击(乔金霞, 2015), 如孤独感较强、身份认同困难、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下降等(李小青, 邹泓, 王瑞敏, 窦东徽, 2008; 刘菂斐 等, 2010; 熊猛, 叶一舵, 2011)。另外,更为普遍的是, 相较于城镇当地居住的儿童, 随迁儿童表现出了更高水平的攻击、叛逆、违纪越轨等问题行为。在国外, Bengi-Arslan,Verhulst, Ende和Erol (1997)的研究曾发现, 居住在荷兰的土耳其移民儿童的问题行为(包括攻击行为)水平高于荷兰本地儿童; 国内的许多研究也支持了随迁儿童的问题行为, 特别是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当地城镇儿童这一结果(Hu et al., 2018; 李建华, 2014;李晓巍, 邹泓, 金灿灿, 柯锐, 2008)。总之,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 随迁儿童在遇到冲突时往往会采取攻击的方式来回应或解决问题, 较强的攻击行为倾向已经成为随迁儿童群体不良行为习惯的突出表现之一(王静, 2016)。这些异常的攻击行为不仅显著影响了随迁儿童自身和他人的日常生活秩序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阻碍其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 还造成了学校社交氛围的恶化, 给校园安全埋下不可预估的隐患。
对于随迁儿童的攻击行为, 已有研究发现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人格及家庭功能等因素有关(李晓巍 等, 2008)。然而,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作为弱势群体内部普遍存在的负面心理结构——消极元刻板印象对随迁儿童攻击行为可能存在的一些效应, 却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和看法(Vorauer, Main, & O'Connell,1998)。元刻板印象是一种群际元知觉, 能够引起焦虑、愤怒等与群际交往相关的负性情绪(Gordijn,Finchilescu, Brix, Wijnants, & Koomen, 2008), 以及对外群体成员的消极态度和不利评价(Owuamalam,Tarrant, Farrow, & Zagefka, 201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95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