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9年第6期
编号:1061222
创造性产品评价中的从众效应*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17日 心理学报 2019年第6期
新颖性,革新,实用性,1引言,2实验1a:创新产品与革新产品实用性评价的从众效应,1实验目的,2方法,3结果,4实验1a小结,3实验1b:创新产品与革新产品新颖性评价的从众效应,4实验1b小结与讨论,4实验2:两类产品新颖性与实用
     张 红 任靖远 刘晨阳 罗 劲,2

    创造性产品评价中的从众效应

    张 红任靖远刘晨阳罗 劲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8)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北京 102206)

    尽管对从众效应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但对于创造性产品的评价是否存在从众效应仍有待探讨。本实验以原创性程度不同的两类创造性产品——“创新产品”和“革新产品”——为材料, 采用“初次评价?从众诱导?延时再评”的实验程序, 研究了人们在创造性产品的两个基本维度——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感知和评价上是否存在从众效应。结果发现, 两类产品在两个维度的评价上都存在从众效应; 但“创新产品”在实用性维度的评价上比“革新产品”更容易从众。实验进一步比较了被试在做出两个维度的评价时其确定性程度有无差异, 发现被试在对“创新产品”进行实用性评价时所伴随的不确定感较之革新产品更强, 这提示可能是对“创新产品”进行实用性判断时所具有的更大的不确定感导致了从众程度的增加。

    创新产品; 革新产品; 实用性; 新颖性; 从众效应; 不确定性

    1 引言

    1951年, 心理学家Asch利用“比较线段长短”的任务进行了经典的从众实验研究(Asch, 1951)。随后有研究者对从众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 指出从众(conformity)是个体的观念或行为, 因为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压力或引导而向大部分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Cialdini & Goldstein, 2004)。有时为了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 个体常以他人为信息来源,产生信息型从众(Deutsch & Gerard, 1955)。研究发现, 当实验者站在人行道中间, 抬头盯着一座高楼的顶部看, 几分钟内, 其他路人会效仿研究者也抬头望着大楼顶部(Milgram, Bickman, & Berkowitz, 1969)。该实验中, 研究者为他人提供了大楼顶部有什么事情发生的信息, 使得大众认为也应该抬头看。有时个体为了得到社会的赞许, 与他人达成友好同盟关系, 将社会规范纳入自己决策的考虑范围之内, 而产生规范型从众(Deutsch & Gerard, 1955)。研究发现, 相比于无压力, 在有同辈压力的情况下, 被试有更多的从众行为, 也更害怕失败(Janes & Olson, 2000)。从众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方面的研究中, 比如研究者利用心理旋转范式考察个体在知觉过程中的从众效应, 实验中同时呈现两幅三维图, 随后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判断这两幅图是否相同, 结果发现呈现他人的答案会影响个体的判断(Berns et al., 200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27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