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岁儿童和成人的一致性序列效应*
正确率,1引言,2方法,1被试,2仪器与刺激,3实验设计与程序,4数据分析,3结果,1任务1结果,2任务2结果,4讨论,5结论
赵 鑫 贾丽娜 周爱保9~10岁儿童和成人的一致性序列效应
赵 鑫贾丽娜周爱保
(甘肃省行为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兰州 730070)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一致性序列效应是指个体根据前一情境中的冲突信息, 灵活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研究选取9~10岁的儿童和18~25岁的成人为被试, 采用色?词Stroop任务和Stroop与Flanker刺激混合的任务, 在控制重复启动的影响后, 考察一致性序列效应在不同任务中的年龄差异。结果发现, 在不同的任务中, 儿童和成人均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序列效应, 且一致性序列效应的大小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冲突适应过程涉及更高级的加工过程, 9~10岁的儿童已具备类似成人的、更一般化的冲突适应能力。
认知适应; 一致性序列效应; 色?词Stroop任务; Flanker任务
1 引言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 EFs)是一种较高级的认知加工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Cao et al., 2013; Lustig, Hasher, & Tonev, 2006; Titz & Karbach, 2014)。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执行功能能够有效的调节个体的适应行为, 进而实现当前目标(Diamond, 2013)。执行功能包括多种不同的子成分, 其中干扰控制是指个体通过调节注意力, 对不相关的刺激或刺激特征进行抑制, 从而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Miyake, Friedman, Emerson, Witzki, & Howerter, 2000)。干扰控制的经典研究范式包括色?词Stroop任务(MacLeod, 1991)和Flanker任务(Eriksen & Eriksen, 1974), 在这两项任务中, 当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同时出现时, 都要求个体对非目标刺激进行抑制, 进而对目标刺激做出反应。其中, 当非目标刺激与目标刺激涉及相同的反应方式时, 为一致试次; 当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引发不同的反应方式时, 则为不一致试次。在不一致试次中, 个体需要抑制对非目标(冲突)刺激的注意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目前大量研究均已证明, 与不一致试次相比, 个体在一致试次下的反应时更快且正确率更高(Egner & Hirsch, 2005; Goldfarb, Aisenberg, & Henik, 2011; Stins, Polderman, Boomsma, & de Geus, 200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06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