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作用*
控制组,道德行为,个体,1引言,2实验1: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1实验目的与假设,2实验方法,3实验结果,4讨论,3实验2:道德失范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4实验3a:道德失范羞耻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5实
范 伟 任梦梦 肖俊泽 简增郸 杜晓明 傅小兰(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82)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系, 北京 100101)
1 引言
从古至今, 欺骗普遍存在并且以多种形式展示, 比如, 从清代黄六鸿提到“乃有奸徒, 安立炉灶, 专造假银, 欺骗愚民” (柏桦, 2007); 到如今, 经济诈骗、自发欺骗、学业欺骗、伪装等欺骗手段层出不穷(Hetherington & Feldman, 1964; Ding, Gao, Fu, & Lee, 2013)。Bok认为, 欺骗是指个体为了误导他人,向他人传输错误信息, 让他人相信本不相信的事(Bok, 1978)。欺骗行为(deception behavior)指意图培养他人的误信念(false beliefs), 以使他人产生错误或进入误区的行为(刘秀丽, 车文博, 2005)。基于Jones的定义, 他将欺骗行为归为不道德行为(Jones, 1991); 也有学者把攻击、欺骗等行为等统称为不道德行为(Wong, Haselhuhn & Kray, 2012; 董蕊, 倪士光, 2017)。有研究认为欺骗是一种典型的、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李小平, 云祥, 2012)。不道德行为是一种对他人有危害, 而且不被社会道德所接受的行为(Jones, 1991)。通常, 欺骗是为了获得私利(Wyer, & Epstein, 1996), 欺骗具有一定程度的反社会性和自私性, 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大多数欺骗行为的动机是利己主义。生活在当下的环境中, 和谐共赢的社会强调亲社会行为, 因此, 我们需要从各方面预防和抵制这种不道德行为, 并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
道德情感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行为, 抑制不道德行为以及鼓励个体按照公认的是非标准行事(Cohen, Wolf, Panter, & Insko, 2011)。正如Tangney所说, “道德情感提供了动力、力量和能量去做好事并避免做坏事” (Tangney, Dearing, & Gamble, 2003)。研究者们认为道德情感对于阻止不道德和反社会行为至关重要(Eisenberg, 2000; Tangney, Stuewig, & Mashek, 2007a)。国外Cohen把羞耻情绪被定义为一种情感倾向, 羞耻情绪与内疚情绪都属于道德情绪(Cohen et al., 201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342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