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9年第9期
编号:1061194
社会互动视角下人际公平形成的脑机制*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13日 心理学报 2019年第9期
接受者,惩罚,1引言,2方法,1被试,2实验任务,3实验流程,4数据收集,5数据分析,3结果,1行为结果,2fNIRS结果,4讨论,5结论
     张如倩 刘洁琼 李先春1,,3

    (1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3上海长宁-华东师大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335)

    1 引言

    从古至今,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始终促使着人们不断追求公平(吴燕, 周晓林, 2012)。公平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准则, 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障了个体的基本权利, 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大量研究显示, 当个体面对不公平时, 个体的行为反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Knoch, Pascual-Leone, Meyer, Treyer, & Fehr, 2006), 具体表现为牺牲自我利益以惩罚该种行为, 而惩罚被证明是制裁违反公平规范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人际公平的形成(Fehr & G?chter, 2000; Henrich et al., 2006; Makwana, Gr?n, Fehr, & Hare, 2015; Wu et al., 2014)。

    目前对人际公平的研究主要采用行为经济学的博弈范式, 其中最后通牒博弈任务(Ultimatum Game, UG) (Güth, Schmittberger, & Schwarze, 1982)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实验范式(Feng, Luo, & Krueger, 2015; Gabay, Radua, Kempton, & Mehta, 2014)。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包含两个角色, 提议者(proposer)和接受者(recipient)。要求他们对一笔金钱进行分配, 先由提议者进行分配, 然后接受者决定是否接受当前的分配方案。如果接受者认可该分配方案, 就按照该提议进行分配; 如果接受者拒绝, 则双方均无任何收益。Spitzer, Fischbacher, Herrnberger, Gr?n和Fehr (2007)采用修订版的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探究了惩罚对于公平规范遵从的作用。惩罚条件下, 若接受者认为分配方案不公平, 可以采取惩罚措施, 即接受者每拿出1元, 就相应减少分配者5元。研究结果显示, 无惩罚下提议者的分配金额仅为总金额的10%, 而惩罚下分配金额达到总金额的40%, 更接近平均分配(50%)。另外, 惩罚条件下, 分配者的分配越不公平(与50的差值越大), 接受者的惩罚金额越大。由此可见, 惩罚在促进人际公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Makwana et al., 201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4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