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一项多基因研究*
消极,1问题提出,1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抑郁: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研究,2多基因累加得分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3“素质?压力”模型与“不同易感性”模型,2研究方法,1被试,2研究工具,3研究程序,4数据
曹衍淼 张文新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一项多基因研究
曹衍淼 张文新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近年来, 伴随着对单基因研究局限性的认识及对“遗传率缺失”的探索, 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考察抑郁的多基因遗传机制的重要性。本研究对1052名汉族青少年(12.31 ± 0.37, 50.2%女生)进行一年的追踪, 采用多基因累加得分研究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纵向影响及其作用模式。结果发现:(1)多基因累加得分和母亲消极教养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风险; (2)控制早期抑郁后, 多基因累加得分与母亲积极、消极教养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 在低积极/高消极教养环境中, 相比多基因累加得分较低的青少年, 多基因累加得分较高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更高; 但是在高积极/低消极教养环境中, 不同多基因累加得分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无差异。该交互作用模式符合“素质?压力”模型。研究结果为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提供了证据。
青少年抑郁; 母亲教养行为; 多巴胺; 多基因累加得分; 基因×环境
1 问题提出
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是发展心理病理学的重要热点研究课题。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兴起, 过去十几年众多研究者从单基因×环境相互作用(G × E)的角度, 考察了遗传基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e.g., Xia & Yao, 2015)以及基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e.g., Cao et al., 2018; Zhang et al., 2015; 曹衍淼, 王美萍, 曹丛, 纪林芹, 张文新, 2017)。尽管单基因研究为理解抑郁的发生机制与个体差异提供了重要启示, 但是单基因对青少年抑郁的效应量通常不足2%, 而且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较低(e.g., Dick et al., 201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抑郁具有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譬如, 数量遗传学研究以多基因(polygenic)和累加性(additive)假设为基础进行遗传率估计, 发现遗传因素能够解释抑郁30% ~ 70%的变异(e.g., Nivard et al., 2015)。伴随着对单基因研究局限性的认识及“遗传率缺失”的探讨, 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多基因累加得分及基因×基因交互的方法探索抑郁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机制和作用过程(e.g., Cao, Lin, Chen, Ji, & Zhang, 2018; Stocker et al., 201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6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