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学报》 > 2019年第12期
编号:1061165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2日 心理学报 2019年第12期
同音字,1引言,2实验1:相对熟悉度与同音线索类型对谐音型歇后语理解的影响,1被试,2设计与材料,3仪器和设备,4程序,5行为数据结果与分析,6眼动数据结果与分析,3实验2:不同同音线索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作
     马利军 马云霄 何晓清 刘海涛 张静宇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

    马利军1马云霄1何晓清2刘海涛2张静宇3,4

    (1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学系, 广州 510006) (2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广州 510006) (3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广州 510520) (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广州 510420)

    谐音型歇后语是汉语特殊的语汇表达形式, 对其加工常常需要通达后一语节的同音线索来完成语音、语义隐喻映射。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对谐音型歇后语加工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 在高熟悉度条件下, 被试对语汇的加工策略取决于歇后语的同音线索类型。当后一语节为同音字时, 加工较为快速; 当后一语节为谐音字时, 通达歇后语隐喻意义的路径受阻。对熟悉度较高的谐音型歇后语进行加工, 语义通达表现出预存性; 在缺乏同音线索的条件下, 语料加工时间较长, 反应准确率较低, 支持概念隐喻模型和概念合成假说。而对熟悉度较低的歇后语进行加工, 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即时(on-line)策略, 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实验2结果表明, 呈现“错误同音”线索对歇后语的加工形成干扰, 不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总的结果表明,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 谐音歇后语加工需要同时激活语音和语义两条通道。

    谐音型歇后语; 眼动;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 语用推理理论

    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和载体。作为汉语语汇的一种, 歇后语内在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各类常识, 显示了客观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马利军, 梁俊煜, 2019)。它的前一语节是对目标事物的具象描述, 后一语节阐明抽象概念语义, 基于前、后语节的语义建构方式, 可将其分为两类: 一类通过隐喻映射构建, 一类通过语音映射构建。如Lai (2008)依据歇后语的语义结构特点, 将其分为喻意型和谐音型两类。因此, 前、后语节是否通过“语音映射”进行双关建构是对歇后语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同时, 束定芳(2017)随机抽样了100条歇后语, 发现30%是谐音型歇后语, 表明此类语料是歇后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始于语音, 由于汉语音节数量少, 而汉字数量多, 使得同音异形现象较为普遍(屈青青, 刘维玲, 李兴珊, 2018)。谐音型歇后语正是通过同音异形方式来构建后一语节, 借助同音或近音的字(词)来表达语义, 它常被认为是一种“借音指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转喻或隐喻表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6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