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
底线,损失,1问题的提出,2实验1:得失情境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1方法,2结果与分析,3实验2: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4实验3: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
高 娟 王 鹏 王晓田 孙 倩 刘永芳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
高 娟王 鹏王晓田孙 倩刘永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深圳 518172)
以福利权衡率(WTR)为利他程度的指标, 通过3个实验逐步深入地考察了得失情境下他人参照点及心理距离对自我?他人利益权衡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 得失情境并未改变被试的WTR。实验2引入他人底线、现状和目标三个参照点变量, 发现被试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且WTR从高到低依次为他人临近底线、目标和现状; 他人临近底线时, 被试在获益情境下的WTR高于损失情境, 而他人临近现状和目标时, 个体在得失情境下的WTR无显著差异。实验3进一步引入心理距离变量, 发现心理距离较近他人的WTR高于较远他人, 且与得失情境和参照点发生了复杂的交互效应, 得失情境的主效应消失了, 但总体上并未改变实验2发现的参照点效应。这些结果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得失不对称效应、三参照点理论及社会折扣和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研究的相关发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利他; 福利权衡率; 得失情境; 他人参照点; 心理距离
1 问题的提出
自我?他人利益权衡是社会决策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Rilling & Sanfey, 2011; 苏彦捷, 张慧, 张康, 2012)。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 Tooby, Cosmides, Sell, Lieberman和Sznycer (2008)认为大脑已经具备了计算自我?他人福利比率的机能, 并提出了“福利权衡率” (welfare trade-off ratio, 后文均缩写为WTR)的概念, 用公式表示为E= x/ x, x代表他人利益, x代表自我利益, E值越高意味着利他程度越高。几乎与其同时, Jones和Rachlin (2006, 2009)基于跨期选择的时间折扣范式提出了社会折扣研究范式, 让被试在“你得X元” [类似于跨期选择中的“较小较早” (Smaller-Sooner)的收益]和“他得Y元”[类似于跨期选择中的“较大较晚” (Larger-Later)的收益]之间做出选择。该程序固定了他人收益Y (如100元)而变化自我收益X, 以确定被试选择放弃自我利益而成全他人的转折点。考虑到该转折点上的X值(如40元)是个体已经确定愿意为他人收益付出的代价, 可能低估了他人利益在个体心目中的主观效用, 所以Jones和Rachlin (2006, 2009)将其与最后一次不放弃自我利益时的X值(如50元)的均值(45元)作为他人利益在个体心目中的主观效用, 称其为他人获得Y元时的“自我当量” (self-equivalence; 何贵兵, 蒋多, 2013), 该值越高, 表明他人利益在自我心目中的权重越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826 字符。